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日常見面問候語也發(fā)生了變化。以前朋友見面,多是問“吃了沒有?”而如今,聽得最多的則是“忙什么呢?”忙,的確是現代生活的一個明顯特征。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勤奮與刻苦程度。一般情況下,忙與不忙,也往往是區(qū)分一個人工作是否努力的重要標志。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復雜的。衡量工作努力的程度也不能用忙與不忙作為唯一標準,更不能把忙與勤完全等同起來。勤政的關鍵是一個勤字。要勤,當然也就離不開忙。有的同志,忙于工作,廢寢忘食,犧牲了休息時間。這種忙只要是必要的,就應當肯定,因為它利于工作,是勤政的表現。但是,勤政卻不是簡單的忙。以為忙忙碌碌就是勤政,那就錯了。以忙代勤,是對勤政的誤解。
以忙代勤,在我們周圍并不鮮見。比如,有些人喜歡沉溺于文山會海,奔波于迎來送往,忙碌于批閱文件,熱衷于參觀考察。還有些人,喜歡事必躬親,東西南北中,吃喝拉撒睡,眉毛胡子一把抓,整天游離在事務的泥潭里。忙嗎?的確很忙。沒有時間讀書看報,沒有時間研究問題,沒有時間與家人團聚。累嗎?確實很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苫剡^頭來看看,又覺得沒干什么,沒有什么效益,群眾還一大堆意見。群眾衡量一名領導是否勤政,并不全看他干工作時是否忙忙碌碌,而是主要看他辦了哪些實事,辦事效益是否很高。否則,再忙,也難以有所作為。
有些人熱衷于熱熱鬧鬧,忙忙碌碌,有些是工作方法上的問題,有些則不僅僅是工作方法問題,還有指導思想上的問題,主要是形式主義在作祟。新點子層出不窮,新花樣日新月異,其目的不是為群眾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也不是為工作做出新成績,而是做表面文章專門給人看,這就是形式主義。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由此看來,要走出以忙代勤的誤區(qū),最重要的是必須清除頭腦中的形式主義毒瘤,真正埋頭干實事,彎腰當公仆。
(張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