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一張手帕紙,他(她)擦掉額頭的汗水,然后信手扔于腳下,他(她)沒有因此覺得不好意思。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nèi)粘I钪胁浑y發(fā)現(xiàn)。
行色匆匆的人群里,如果你看見了這一幕,你愿意停下腳步,彎腰撿起這張手帕紙嗎?你是否覺得不好意思?那不算你的錯,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拉不下這輕輕彎腰的面子。
隨地扔垃圾,沒有不好意思;彎腰撿起垃圾,覺得不好意思。幼兒園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在成人世界里卻顛倒了位置!
撿起垃圾,為什么變得如此有難度?究其原因,無外乎此:匆匆而過的人對地上所扔的垃圾視而不見,你一個人“出風頭”彎腰撿起,會不會讓人另眼相看,甚至對你的動機產(chǎn)生一些另類的聯(lián)想:你是不是在作秀、想出名?
做點好事還需要抵抗另類眼神的勇氣,不能不讓我們感到一些悲哀。
做好事常被誤解,于是有人不敢做好事了,于是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少了,于是相信做好事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惡性循環(huán)就是這樣形成的。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流里,一個“小偷”搶了一個姑娘的錢包后拔腿就跑,旁邊人看看四周無人幫助抓小偷,自己也不動了。這時,一個小伙子大喊一聲:“抓小偷!”并率先追了過去,周圍人一看,也一起追上去。這就是從眾心理。
同理可論,只要我們坦坦蕩蕩、問心無愧,彎腰撿起垃圾,先受點“委屈”,又當如何呢?做好事不是做賊,何必提心吊膽!行動最能帶動人,只要勇于做好事的人多了起來,做“壞事”的人也就會少了。到了那時,誰想再做“亂扔垃圾”一類的“壞事”,可能就不大好意思了。如此,社會才能營造出文明、溫馨的氛圍,從而步入良性循環(huán)。
(張昌濤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