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12時許,市民余女士經(jīng)過裕安三村一棟樓房時,忽然感到眼前似有不明之物飛來,潛意識地將頭一扭之際,一塊西瓜皮從眼前掠過。
無獨(dú)有偶,前些日子,一位租住在洞泉小區(qū)的朋友告訴筆者,一天他走過該小區(qū)一棟樓房時,眼前“嗖”地一聲,一個方便袋自上而下掉落在腳邊,定睛一看,里面竟裝著糞便……
“現(xiàn)在一些人啊,素質(zhì)真是差!”這樣的聲音,對于我們每一位市民,可能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面對種種不文明現(xiàn)象,發(fā)出“這種聲音”的人非常之多。但是,筆者禁不住想:發(fā)出“這種聲音”的人,包括筆者自己,是不是真的都以身作則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不文明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
難道我們都成了“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嗎?難道有些時候,文明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沒有落到實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人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墒强匆娙诵械郎媳榈氐墓芳S、隨處丟棄的垃圾,再聽聽某些市民口中隨意吐出的臟話,怎能不叫人汗顏呢?
明代大學(xué)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受過教育有什么區(qū)別!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yǎng),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可能。個人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首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
當(dāng)然,人的文明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而完善個人道德修養(yǎng),是推動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chǔ)。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如果大家都不過馬路,那么,在如此氛圍中,有誰還會好意思肆無忌憚地闖紅燈呢?這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所以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作為淮南人,我們都是身邊文明的踐行者和監(jiān)督員,而不是冷漠以待的無視者;我們都要做投身文明創(chuàng)建的參與者,而不做坐享其成的旁觀者;我們都要做文明新風(fēng)的踐行者,而不做文明成果的破壞者。
文明的舉止,文明的行為,文明的禮儀習(xí)慣,可以影響你的學(xué)習(xí),你的生活,甚至一生都受用不盡,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讓我們立刻行動起來。
(張昌濤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