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壽縣四大古鎮(zhèn)之一隱賢鎮(zhèn)的三個故事,深受震動和啟發(fā)。
第一個故事,隱賢之名的由來。隱賢鎮(zhèn),其前身名為百爐鎮(zhèn)。據(jù)傳,曹操在赤壁大戰(zhàn)前,于此處支起數(shù)百火爐鑄造兵器,并在淠河上日夜操練水軍,百爐鎮(zhèn)因此得名。唐朝時,韓愈的同窗好友、著名才子董邵南(史稱董子)乘船過百爐鎮(zhèn),看到街市繁盛,于是棄船登岸。剛剛踏上碼頭,董子就看到一個婦人,懷里抱著一個大孩,手里牽著一個小孩。董子十分疑惑:一般都是懷抱小孩、手拉大孩,這個婦人為何反其道而行呢?婦人回答:小孩為自己親生,大孩是自己領養(yǎng)。董子對婦人的仁義大為贊嘆。于是,他毅然棄考進士,在百爐鎮(zhèn)隱居下來。董子行俠仗義,慈愛鄉(xiāng)里,品德高尚,有口皆碑。后人為了紀念董子,改“百爐”為“隱賢”。第二個故事,“鋸樹留鄰”。陳姓人家和王姓一家在隱賢鎮(zhèn)涂家巷比鄰而居,兩家的院子以一道土墻相隔。陳家栽了一棵大棗樹,有一半枝頭伸到王家院子,每年秋天棗子熟時紛紛掉落在王家院子里。王家不想背上貪占鄰家大棗污名,于是在樹下織了一片傾斜著的竹笆,這樣掉落的大棗就會順著竹笆滾落回陳家院子里。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大棗掉落在王家院子。為了自己的清譽,王家決定搬家。陳家得知這一消息后,認為都是那棵棗樹給鄰居帶來了困擾,于是決然鋸倒了棗樹,以此挽留鄰居不要搬家。第三個故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首任淮南王英布,曾多次從王都壽州出發(fā),巡視隱賢鎮(zhèn)。那時,英布位高權重,一呼百應,跺一下腳都能讓淮南國震動。巡視的馬隊激起遮天煙塵,沿途百姓官吏皆俯地不敢視。后來,英布反叛敗逃,再過隱賢鎮(zhèn)時,卻發(fā)現(xiàn)昔日淠河河道由東西移,竟連一只逃生的渡船都找不到;百姓見之,紛紛閉門,躲猶不及。英布感嘆: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人以地名,地以人命。董子感佩于一個婦人的品德,并決定在此隱居。由此可見,在一定程度上,一個個體也代表著某個地區(qū)的形象。所以,城市美好形象的塑造,來源于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來自于各個行業(yè)的美好示范,來自于滴水匯川的漫長積攢。這則故事,對于淮南城市形象塑造、精神文明建設和招商引資,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借鑒意義。“鋸樹留鄰”反襯著鄰居之間的和睦之道。這對于今天的城市社區(qū)居民,有著深刻的教育啟迪。不要說居住在一個小區(qū)的居民之間,即便是一棟樓的同一個單元,哪怕是門對門比鄰而居的兩戶人家,能互相叫得出名字,又有幾家呢?與陳王兩家如此看重鄰里之情相比,豈不汗顏!如同河道也會位移變遷一樣,光陰流轉,世事無常。得志不猖狂、失志不懈怠,保持本色、不換底色,這或許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蘊涵。
隱賢故事,浸潤著農(nóng)耕文明的精華,閃現(xiàn)著道德智慧的光亮。這些故事,薪火不燼,孕育了耕讀傳家、誠實勤勞的樸素家風和樸實民風。今天讀來,仍過目難忘,不由讓人掩卷長思。
(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