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1年,楚國自陳(今河南淮陽縣)“東徙都壽春,命曰郢”,淮南地區(qū)成為楚國都城近郊。至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雖然壽春作為楚都僅歷19年,但卻給淮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補充了豐厚的歷史底蘊。僅從歷史地理來說,淮南地區(qū)就曾數(shù)次設(shè)置過以“楚”命名的行政建制,雖然為時都很短暫,但淮南人民不應(yīng)該忘記。
備受爭議的楚郡
“楚郡”之名始見于《史記·楚世家》:“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楚郡”!顿Y治通鑒·秦紀》繼承了這一說法。越二年秦并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妒酚洝肺摧d36郡名錄,但后世專家大都認為其中并無楚郡,主要理由是秦始皇嬴政之父莊襄王名子楚,為避其諱,秦國一直稱楚國為荊國,因此嬴政不可能冒犯父諱而設(shè)置楚郡。
既如此,《史記》和《通鑒》之說如何解釋呢?元人胡三省為《通鑒》作注時合理解釋說:楚郡“蓋滅楚之時暫置耳”。那么嬴政為何不避父諱暫以“楚”名郡呢?筆者以為,嬴政當時還沒有滅亡楚國的心理準備,還未計劃到滅楚之后的設(shè)郡之舉,更未考慮到新置郡的名稱。
戰(zhàn)國晚期關(guān)東六國中能與秦國抗衡的唯有楚國。秦滅韓滅魏后,嬴政謀劃滅楚大計,名將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即可。嬴政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伐楚。結(jié)果秦軍遭楚軍突襲,兩營兵力被破,七個都尉被殺,楚軍也乘勝向西近逼。此役是秦滅六國過程中少有的敗仗。遭此重創(chuàng),嬴政親至王翦故里向其道歉并請其出山,王翦繼續(xù)堅持滅楚非六十萬大軍不可,嬴政應(yīng)允。于是王翦率六十萬大軍頓兵楚境,與楚名將項燕相持整整一年。后來王翦乘楚軍調(diào)動之機突出奇兵,一戰(zhàn)擊殺項燕,楚國大軍作鳥獸散,于是王翦乘勝滅楚。
兩軍相持一年,說明雙方實力相當;楚國軍隊一朝傾覆,似乎具有相對偶然因素。而對嬴政來說,滅楚雖在預(yù)期之中,但勝的突然卻又感意外,故暫“以其地置楚郡”。這個楚郡設(shè)置僅兩年(前223-前221年),秦統(tǒng)一后即被分置為九江、廬江、會稽三郡。
曹彪與楚王國
楚王國設(shè)置于三國曹魏。太和六年(232年),魏明帝以淮南郡置楚國,改封魏文帝之弟白馬王曹彪為楚王。時楚國都城設(shè)在壽春,轄壽春、成德、下蔡、義城、平阿、西曲陽、合肥七縣,大致領(lǐng)有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壽縣、肥西以東,鳳陽、滁州以西地域。
魏明帝崩,齊王曹芳年幼繼位,遺詔由宗室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曹魏政權(quán)從此由司馬氏控制。此舉引起曹氏集團官員的強烈不滿,于是發(fā)生了著名的“淮南三叛”事件。首叛即太尉王凌據(jù)壽春發(fā)動的叛亂,而楚王曹彪也因此躺著中槍無端被廢。
王凌武有將才,文有治略,從曹操府中幕僚干起,后來成為坐鎮(zhèn)一方的州刺史。曹爽執(zhí)政后,王凌都督揚州軍事,駐守壽春,抵擋東吳。司馬懿掌權(quán)后,不得不對王凌進行拉攏,升任其為太尉。王凌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與揚州緊鄰,甥舅二人同掌重兵,因?qū)λ抉R氏擅權(quán)不滿,于是產(chǎn)生迎立曹彪為皇帝,建都許昌,與盤踞洛陽的司馬氏抗衡的想法。
王凌雖據(jù)壽春,但曹彪?yún)s留居其為白馬王時的府邸,故地在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嘉平元年(249年),令狐愚曾“遣將張式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數(shù)次通風,曹彪依違兩可。不久令狐愚亡故,王凌于嘉平三年(251年)發(fā)動叛亂,司馬懿親率大軍討伐,王凌兵敗自殺。曹彪亦因此案牽連而被賜死。楚王國被廢除,復(fù)為淮南郡。曹彪之妃及諸子皆廢為庶人,其官屬以下及監(jiān)國謁者皆“坐知情無輔導(dǎo)之義”而伏誅。從太和六年曹彪封楚王,到嘉平三年“國除為淮南郡”,楚王國建制在淮南地區(qū)僅存在20年。
侯景之亂與楚州、西楚州
《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楚州:“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北徐州置,治燕縣(今鳳陽縣東北臨淮關(guān))。轄境相當今安徽省淮河以南,瓦埠湖以東及女山湖、池河流域地區(qū)。北齊文宣帝改為西楚州”。淮南市淮河以南大通、田家庵、謝家集、八公山四區(qū)都在詞條描述的楚州地域范圍之內(nèi)。
東魏以北徐州改楚州緣于侯景之亂。此前南北朝邊界處于安徽省境極北,除亳州譙城區(qū)與蕭縣、碭山一帶屬北朝外,其余均屬南朝。南北朝均實行州、郡、縣三級管理,南朝梁在安徽沿淮以南置有南豫州,治壽陽縣,即今淮南壽縣。還置有北徐州,即東魏改楚之州,治鐘離縣,后改燕縣。而北朝東魏則置有徐州,治彭城縣,即今江蘇徐州市;還置有北徐州,治瑯琊縣,在今山東臨沂市西。
侯景原任東魏河南道大行臺,因與東魏權(quán)臣高澄鬧掰,遂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西魏,但遭到西魏冷遇。侯景無奈又降南朝梁,梁武帝卻將這個燙手山芋視同“餡餅”而笑納,導(dǎo)致東魏與蕭梁兵戎相見,梁朝戰(zhàn)敗,不僅侯景所統(tǒng)諸州被東魏恢復(fù),甚至原屬蕭梁的淮北之地也被東魏乘勝占領(lǐng)。侯景率殘眾八百余騎渡過淮河,搶占壽陽,在南朝取得立足之地。不久侯景勾結(jié)梁武帝侄臨賀王蕭正德叛亂,蕭正德被侯景立為皇帝。
蕭正德弟蕭正表時任北徐州刺史,他不甘與侯景為伍,于是舉州降東魏。與此同時侯景部將王顯貴亦以壽陽降東魏,北朝疆土迅速擴張至江淮之間。因東魏原有徐州和北徐州建制,且新收之地位于徐州之南,于地理方位上無法沿襲北徐州名號,于是東魏將新附北徐州改為楚州,而州治壽陽的南豫州則恢復(fù)為揚州。
次年北齊取代東魏。北齊于今懷遠縣東南置馬頭縣,今淮南市淮河以南四區(qū)皆被納入新縣地域。后來北齊在占有蘇北楚州(州治即今江蘇淮安市)后,乃將淮南楚州改名為西楚州。隋開皇二年(582年),又改西楚州為濠州,馬頭縣則改名涂山縣;茨系貐^(qū)歷史上的楚州與西楚州建制歷時34年,至此結(jié)束。(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