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鄭郢子”,緊鄰田家庵老街淮河路。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這里十分繁華,不說鱗次櫛比的商店、旅社,單是大大小小的飯館就有好幾十家,印象最深的是那家回民飯店的牛肉湯。
不知這家飯店興建于何年,記憶中那半圓形兩層樓建得很別致,二樓有弧形陽臺,陽臺正上方雕有“清香園”三個秀逸的大字,四周還雕有一些花紋圖案非常美麗(文革中損壞,現(xiàn)依稀可見)。那時我還在田一小讀書,早晨上學(xué)時常到店里買個油酥燒餅填肚,便有麻辣鮮香味兒直往鼻里鉆。我想叫父親帶去喝碗牛肉湯,父親說,牛肉湯“辣嗓子”,我信以為真就作罷了。
有一年,一個遠(yuǎn)房親戚過來,次日早,父親欣然領(lǐng)著他去喝牛肉湯。我就緊跟在大人屁股后,心想牛肉湯到底辣不辣嗓子呢?“好嘞三碗,千張、粉絲、豆餅三單。”記得一個戴著無沿小白帽的老者吆喝,只見他麻利地抓起三樣配料放在漏勺里,上面放些牛肉片便在滾沸的熱湯中晃燙片刻,倒進(jìn)大海碗澆上兩勺濃湯,撒些香菜。我和父親、親戚對面相坐,學(xué)著他們把燒餅掰成小塊泡在湯里。“味道就是不錯!”親戚說,我沒顧得說什么,一口連一口直往嘴里扒,不一會兒額頭就沁出了汗珠。
后來才知道,原來淮河路附近一帶,有馬家、許家、楊家、李家好幾爿回民小飯店。他們各自經(jīng)營本家獨特風(fēng)味的牛肉湯。到了1956年,這些分散的個體飯店“公私合營”,不久合資興建了這家回民飯店,集眾人之手藝,匯各家之精華,打造出淮南牛肉湯品牌。記得那時,在淮河路和港口一路路口,有個紅風(fēng)戲院,緊靠戲院南邊也有家回民飯店,三間平房,我在那里喝過牛肉湯,味道也十分鮮美可口,生意非常好,不知是不是這家回民飯店的分店?
歲月如梭,一晃到了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我參加了工作,也離開了老家,但還時常去回民飯店喝碗牛肉湯解饞。記得那時牛肉湯大鍋和案板,早已搬到一樓大門邊,靠西墻露天放置幾張桌椅。我和愛人結(jié)婚前,有一天到北菜市順路走到這里,那時我倆工作剛轉(zhuǎn)正,每月37塊7的工資,我們沒進(jìn)飯店點菜,就坐在這里,一邊看著淮河路人來人往的街景,一邊品嘗著牛肉湯的醇香,心情平靜又激蕩……
如今,家鄉(xiāng)大街小巷,不同姓氏,不同店號,不同規(guī)模的淮南牛肉湯店鋪數(shù)不勝數(shù),并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茨吓H鉁绱索攘ΑN以诩亦l(xiāng)的山南、山北,在鳳臺、壽縣喝過不少家牛肉湯。一碗五色(乳白的湯汁,火紅的辣椒油,淡黃的千張、粉絲、豆餅,棕紅的熟牛肉片,翠綠的香菜)相映的牛肉湯端到面前,醇香沖擊舌尖,鮮美流淌心間的時候,不僅有揮之不去的記憶,慢慢品嘗,你還會品出淮南這座城市的滋味;你會聆聽到這座城市越來越近的足音;你會和這座城市貼得越來越近。(鄭進(j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