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
那是一個群雄并起、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是一個書生意氣、武將效國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它擁有獨一無二的名稱:戰(zhàn)國。
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它從近2300年的歷史光影里閃現(xiàn)。它在我們的記憶里傳承,它在我們的血脈里流淌,它讓我們至今無法忘懷。
公元前278年,彼時頃襄王接替懷王執(zhí)掌楚國,秦將白起率領(lǐng)大軍攻楚,破楚國都城郢。被頃襄王流放在外的屈原,聞聽郢都被破,猶如晴天霹靂,悲憤難當、欲哭無淚,懷抱一塊大石,毅然決絕地投入汨羅江。
郢都被破之后,楚國遷都陳(今河南淮陽)。公元前253年,楚再次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公元前241年,楚國最后遷都壽春。在屈原投江自殺55年后,即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屈原身后,留給我們一個傳承至今的節(jié)日:端午。
那些沉浸在歲月光影里的家國情懷,總是讓我們充滿敬意和景仰。如同對于遠大目標的追尋和人生夢想的追逐,讓人高山仰望。我們?yōu)榇速潎@,端午——薪火接續(xù),傳承不竭,已近2300年。
致敬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
沉浸在歲月光影里的家國情懷,流淌著對國家的憂思和摯愛。屈原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正處于戰(zhàn)國末期。秦國虎視眈眈,一統(tǒng)天下的勢頭和雄心,如同歷史大勢和潮流,即便連橫也無法扭轉(zhuǎn)和阻擋。正是基于對于楚國安危的憂思,屈原才屢次向懷王和頃襄王進諫,然而,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其真知灼見、治國良策并不能為君王所采納,卻反遭排擠、中傷和打擊。懷王尚且能夠容納屈原,及至頃襄王時,徹底失去對屈原的耐心,將之逐出郢都,流放沅、湘!皣绕,何愿偷生!臂急黄浦,屈原何等失望和激憤,最后選擇了投江自殺。后人祭奠端午、追思屈原,那是被屈原的愛國情懷所感染。因而,端午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國家的摯愛,乃至于舍身愛國、以身許國,才是其貫穿始終、熠熠閃光的價值元素。
沉浸在歲月光影里的家國情懷,蘊含著對民眾的憐惜和愛念。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只不過,《離騷》也好,《九歌》、《天問》也罷,在這些浪漫而華麗唯美的詩歌背后,都是屈原對民眾憐惜、掛念的文學(xué)表達而已。端午之所以能夠成為民族的記憶,之所以能夠被民眾念念不忘,之所以歷經(jīng)近2300年傳承接續(xù),那是因為屈原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所有的詩歌絕唱里,都蘊含了對民眾的愛念。因為屈原的心里始終愛念民眾,因而民眾才會在心里永遠祭奠屈原。
包粽子、薰艾草,飲黃酒、競龍舟……這些有形的形式和載體,不過是在無形中提示和警醒著我們,如何把愛國、憂民的情懷持續(xù)傳承。
家國情懷,永遠是端午節(jié)日里的最持久最閃耀的那一抹亮光,也是端午節(jié)日的底色。
因而,端午節(jié)日才能夠被傳承和接續(xù)。這或許就是我們祭奠屈原的根本之所在,也是端午節(jié)日承載的博大深厚文化基因之所在。(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