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丘之志”這一成語與楚國令尹孫叔敖有關(guān),出自于《淮南子·人間訓(xùn)》:“夫?qū)O叔敖之請有寢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奪也”之句。說的是楚令尹孫叔敖臨終誡子之言,交待告誡其子在其辭世后,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可請受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后來因而說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而形成固化為“寢丘之志”的成語。其實質(zhì)就是告誡做人必須保有知足和與世無爭之心。
史料記載:產(chǎn)生這個成語的同時,還有一個與此成語典故密切相關(guān)的“寢丘之地”的歷史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國和晉國爭霸,發(fā)生了邲之戰(zhàn)。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打敗晉國,奪得中原霸權(quán)。事畢,楚莊王論功行賞,欲封賞孫叔敖,但孫叔敖不愿接受,楚莊王只好作罷。幾年過后,孫叔敖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之時,語重心長地誡囑兒子:“我死后楚王必定會封賞你。但你不能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地方叫‘寢丘’(今河南固始縣內(nèi))的地方,土地不肥沃,沙石布其間,而且地名難聽,為眾人所厭惡,但若要想讓子孫長久保留土地生存,也只有此地!
果如所料,孫叔敖死后,楚王要封賞孫叔敖之子肥沃的土地。遵循父親遺囑,孫叔敖的兒子們固辭不要,請求封賞“寢丘”這個地方。楚王只好賞賜了“寢丘”。按照楚國的法規(guī),對于功臣的封賞,享受兩代人就要收回,唯獨孫叔敖一家因“寢丘”之地而保存了封祿,享受著孫叔敖留下來的福報。人們常說利弊互轉(zhuǎn),一些事情看起來是有所損減,但因選擇了低調(diào)行事而結(jié)果卻是獲得更大的福報。孫叔敖叮囑兒子要求封賞貧瘠的寑丘之地,所以才能代代相傳。
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寢丘之志”的成語和“寢丘之地”的典故,從中可以得到諸多哲思與啟迪,明白人生智慧和道理:面對利弊擇抉,一般的人僅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唯有高瞻遠矚、深思明智的人方能看清事物是矛盾交互,知曉事物之間的因果轉(zhuǎn)化,懂得在一定條件下,弊可以轉(zhuǎn)化為利,利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弊。如果貪圖眼前的大利有時反而會造成對事情的大害。面對紛繁復(fù)雜的事情和局面,特別是當(dāng)人們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時,如果能從“寢丘之志”成語和“寢丘之地”的故事中汲取古人智慧、經(jīng)驗教訓(xùn)和修身行事立德之悟,從小事小節(jié)上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嚴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漸,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則各種滋生腐敗的霉菌和病毒又怎能會輕易造成對人生的侵蝕和傷害呢!(程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