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古稱壽春、壽州,具有3000多年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壽縣的社會經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人民生活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茅草房搬進樓房、從貧困戶脫貧致富、從喝苦澀的黃銹水到干凈的自來水……接下來,請跟隨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一起感受壽縣的發(fā)展變化。
安居才能樂業(yè)。9月2日上午10時許,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一行來到了堰口鎮(zhèn)許寺民族村,只見這里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衛(wèi)生室、公廁、籃球場、健身器材、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一個小型社區(qū),三三兩兩的村民或是在亭子下納涼,或是在樓前嘮嗑。此時,村民陶春久家已做起了午飯,陣陣的飯菜香飄向門外。陶春久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以前,全家五口,住的是三間平房,三個兒女大了都去城里成家立業(yè),只有老倆口搬進了140多平方的新居。今天,正巧他的大女兒帶著女婿回娘家。要說這新居好不好,陶春久的大女兒最有發(fā)言權,她說現在小區(qū)衛(wèi)生環(huán)境跟以前比,好得太多了,不但通上了自來水,還有室內的單獨衛(wèi)生間,父母沒搬遷前,他們在城里住慣了每次回娘家都覺得不習慣,現在可好了,一切都與城里一樣了。
堰口鎮(zhèn)許寺民族村共有207戶村民,其中回民占全村總人口的92%,是全市23個中少有的易旱易澇的少數民族聚集村。自2015年6月,省財政廳、省廣電局結對共建和2016年實施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以后,許寺民族村迎來了巨大變化。
101歲的許志邦是村里年齡最大的老人,他家已經四世同堂,盡管高齡,但他依然精神抖擻、腿腳利落,還能自己做飯。許志邦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發(fā)展變化,也見證了70年來許寺民族村村民從茅草房搬出來,從低洼地走出來,從貧苦中富起來,對于現在的生活,他非常滿意。
如果說許寺民族村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已經讓你很滿意,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到過安豐塘鎮(zhèn)安豐中心村。
走在安豐塘西岸的堤壩上,正前方是小橋、流水和涼亭的景觀塘,相隔著村民健身活動廣場的是一排排外立面貼有歷史文化浮雕的徽式連戶別墅區(qū),不遠處則是灰瓦白墻、整齊劃一的住宅樓,整個小區(qū)的街道整潔、干凈、綠植環(huán)繞。保潔員正在小區(qū)里打掃衛(wèi)生,還有一輛灑水車響著音樂正在穿梭灑水。在2200平方米的村民健身活動廣場上,一支鑼鼓隊正在舞臺上酣暢地敲著鑼、打著鼓。
如果不是聽了介紹,你很難想象,在現在景觀塘的位置,以前是一片無人愿意靠近的爛泥塘,而這一切都要得益于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2017年安豐中心村被列為省級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點后,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北區(qū)高層住宅樓、南區(qū)連體別墅主體工程,綠化、亮化、美化、消防、飲水、電力、道路、污水處理等基礎和輔助配套設施、村民黨群服務中心、村民健身活動廣場等已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這一切不但改善了村民們的居住環(huán)境,也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據介紹,自2013年至2017年,壽縣共完成23個鄉(xiāng)鎮(zhèn)政府駐地建成區(qū)整治,59個省級中心村、35個市縣級中心村,418個自然村整治和建設任務。2018年度13個省級中心村建設已全部完工,正等待省市的驗收,2019年度16個省級中心村,233個建設項目正按進度向前推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壽縣的農業(yè)生產也是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生產規(guī)模逐步擴大,農業(yè)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產品質量日益提升,農業(yè)效益穩(wěn)步增加,為全縣經濟社會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9月2日,車輛行駛在壽縣的鄉(xiāng)間道路上,窗外到處是一片片深綠色或是金綠相間的稻浪,已經抽穗的稻子向人們昭示著豐收在即。在安豐塘鎮(zhèn),這里更是一派讓人觀后頓感心曠神怡的田園風光。藍天白云之下,目光所及的是金色的稻浪,清風徐徐,帶來陣陣稻香。2016年,安豐鎮(zhèn)依托農業(yè)優(yōu)勢,通過招商引資,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流轉了部分貧困戶的土地,又在農業(yè)中加入了創(chuàng)意,從2016年開始種植“稻田畫”,已連續(xù)四年。登上瞭望臺,只見四周的稻田中,長城、天安門、華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稻田畫”的內容一目了然。借助電商的翅膀,安豐塘當地的蝦田米、小龍蝦、生態(tài)甲魚、土雞鴨也飛出了壽州城,進入一、二線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據介紹,壽縣已先后9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近年來,壽縣的糧食播種面積更是穩(wěn)定在3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wěn)定在150萬噸以上,占全國的1/300、全省的1/20。2018年,壽縣糧食總產量176.5萬噸,是1949年的10.6倍。除此之外,壽縣還是畜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和全國漁業(yè)百強縣。
壽縣還著力發(fā)展優(yōu)質稻米、弱筋小麥、畜牧、水產等特色農業(yè),依托安豐塘豐富的水資源,還打造出“板橋”席草、皖西白鵝等品牌農產品。
在板橋鎮(zhèn)鄒祠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席草,多則五六畝,少則一兩畝。有人算了這么一筆帳:栽植一畝地席草(本草)可產草3000斤,毛收入6000元,再種一季晚稻,畝產800斤,毛收入1200元,合計獲毛收入7200元,純利潤為3700元;而同樣情況下種植一季小麥和一季水稻,能產1000斤小麥和1200斤水稻,合計毛收入2800元,純利潤為1400元。比較起來,一草一稻比一麥一稻的種植模式畝均純利潤多出了2300元,這還不包括席草加工后產生的利潤,許多農戶因為種植席草從而順利實現脫貧,走上了致富路。
在板橋鎮(zhèn)草制工藝品有限公司,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走進這里的草席生產車間,聞到幽幽的青草香,聽到機器的轟鳴聲,看到幾十臺草席編織機正在編織著一張張草席。據介紹,收購來的席草,經過清洗、烘干后達到色澤均勻的要求后,便通過編織機,編成一張張草席。每個工人看守四臺編織機,一天可編織400條草席。在該公司的席草博物館,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了老式的編織機和一些利用席草編織出的草席、草鞋、草包和草筐等工藝品,通過“公司+農戶+科技+基地+市場”的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格局,該公司引領、示范、培訓廣大席草種植戶,研究培育新品種,將產品出售到歐美、東南亞,做大做強了板橋席草產業(yè)。
皖西白鵝因其肉質細嫩、絨朵大蓬松度高,而廣受市場和消費者歡迎,在板橋鎮(zhèn)鄒祠村萬家福白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一口口水塘中,正棲息著數千只大白鵝在水面上嬉戲,它們一會兒撲打著翅膀戲水,一會兒仰頸向天歌,一會兒又鉆到水里尋找,憨態(tài)可掬。合作社以壽縣板橋皖西原種場有限公司示范基地為依托,專業(yè)從事白鵝孵化、幼鵝、成品鵝飼養(yǎng)、成鵝選種,白鵝收購、加工、銷售,目前,白鵝存欄3萬只。為擔當責任、回饋社會,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從資金、選種、養(yǎng)殖、防疫、銷售等方面,對農戶手拉手進行扶持幫助,還全力配合精準扶貧工作,帶動了板橋鎮(zhèn)200余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要想富先修路。9月2日,在驅車前往壽縣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時,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鄉(xiāng)村道路幾乎全是水泥硬化路面,道路通衢、四通八達,在許寺民族村,一些中小學生們都是騎著電瓶車上下學,可見道路之平坦。在壽縣縣城前往堰口鎮(zhèn)的路上,更是遇到了施工隊伍正在對壽六路進行道路升級改造。
2016年至2018年,壽縣組織實施了農村道路暢通工程1231公里。2018年6月完成三年任務,基本實現全縣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為實現全縣村民組通硬化路的目標,2018年至2020年,壽縣將實施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1345公里,實現鄉(xiāng)鎮(zhèn)通三級以上公路,建制村及較大自然村100%通四級以上公路。除了鄉(xiāng)村公路四通八達,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高合杭高速鐵路以及瓦埠湖大橋等交通要道也正在壽縣境內如火如荼地建設著,建成后,必將方便群眾出行,讓壽縣的經濟水平“更上一層樓”。
圖一:安豐中心村的景觀塘
圖二:農民鑼鼓隊正在排練
圖三:皖西白鵝
圖四:草席編織機正在編織(記者 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