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位于壽縣古城北門外兩公里處的鳳凰山腳下,以泉涌“珍珠”得名,“珍珠涌泉”的奇景,早在清代就被列入“壽陽八景”之列。珍珠泉在《水經(jīng)注》中有詳細(xì)的記載:“溪水導(dǎo)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頹隍水上,長林插天,高柯負(fù)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湫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
八月的一天,我們驅(qū)車來游珍珠泉。從景區(qū)南門進去,走不幾步,便有一道溪流,溪水映入眼簾,青碧如玉,倒映著滴翠的山巒,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往左一拐,踏上溪邊的便道,一行人往珍珠泉的源頭走去。這條山腳下的小道,用條狀的木板鋪成,蜿蜒向前,每隔一段距離,路邊的石頭內(nèi)便藏有一只小喇叭,播放著優(yōu)美的曲子,音樂聲影影約約,似有似無。這時候,大家走走停停,一會兒抬頭觀山,一會兒俯首觀溪,一會兒又側(cè)耳細(xì)聽,任由那如水的樂聲漫過心頭,好不自在。恍惚中,我覺得自己就像在一首唐詩或宋詞中踟躇,流連而忘返。
“清清靈脈發(fā),閃閃瑞光浮。塵垢難污潔,珍珠不斷頭。”突然,前面?zhèn)鱽淼囊髡b聲把我從沉醉中驚醒。緊走幾步,拐過一個彎,只見山邊的石塊上刻著一首詩,一位年輕的母親正在給兒子朗讀這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就叫“珍珠泉”,為明代御史楊瞻所賦。
再往前走,便到了珍珠泉的源頭了。陡峭的石壁上,一邊刻著“珍珠泉”,字跡都為紅色,格外顯目。巨大的山石下面,一汪碧水,清澈見底。細(xì)石、游魚一清二楚,祈福者投下的硬幣在水底閃閃發(fā)光,宛如散在天幕下的星星在不停眨眼睛。忍不住蹲下身子,把手伸進水中,只覺得冰涼冰涼的;用舌頭舔一舔手指,微微有點甜;掬上一捧洗洗臉,愜意瞬間流遍全身,頓覺神清氣爽,暑意全無。
正在這時,從水底石縫中冒出一串水泡,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迫不及待往水面上竄,好像爭搶著和游客打招呼。這些水泡,個個圓潤晶白,宛若一串珍珠懸于水中,確實美麗。
為了尋找最佳觀賞角度,我們踏著濕漉漉的石階,小心翼翼翻過狹窄的山道,來到泉的對面。從這邊看過去,泉底一龍頭狀的玉石清晰可見,仔細(xì)觀看,甚至能看到龍眼、龍須、龍唇。相傳,當(dāng)年昭君出塞路過八公山,人困馬乏,又累又渴,領(lǐng)隊管事下令在八公山安營扎寨。因為缺水,就命人破土挖水,但是挖出來的水渾濁不清,士兵喝了后上吐下瀉。這時昭君看到如此景象,就把頭上戴的珠花扔在水里。奇妙的是渾濁的水不在渾濁,清澈見底,伴隨珍珠大小的水花浮起。士兵大喜,喝后甘甜,疲勞一掃而光,此后泉水命名為珍珠泉。
就在大家焦急地等待泉底涌出珍珠時,身旁的一位老人擊起了掌,他邊擊掌邊說,珍珠泉又名喜客泉,只要人鼓掌,泉中“珍珠”便愈冒愈疾,以此來喜迎佳客光臨。我們聞聽,紛紛鼓掌。果不其然,神奇的一幕出現(xiàn)了,只見泉底冒出十幾串水泡,一簇一簇的,葡萄般大小,你推我搡,縷縷不絕,蔚為壯觀。這時突然想起石壁上“萬斛明珠”四個字,據(jù)說是清代同治年間安徽巡撫吳坤修書泉碑,這樣的比喻和夸張,其絕妙卻是毋庸置疑的!
眾人在泉邊或站,或倚,或蹲,或坐;有瞪大眼睛的,有指指點點的,有嘖嘖稱奇的,有若有所思的,無不沉醉在這美妙的意境中。剛才那位讀詩的母親,帶著兒子站在我身邊。突然,小男孩望著泉中不斷泛起又消失的“珍珠”,自言自語:“珍珠,珍珠,你們都到哪里去了呀?我想帶幾顆回家,送給爺爺奶奶,送給好朋友,你們愿意嗎?珍珠,珍珠,如果你們愿意,請告訴我一聲,好嗎?”天籟般的童聲,猶如另一股清泉,直入我們的心田。是呀,這么多美麗的“珍珠”,我們可以帶一些回家嗎?(李永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