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河巨變,滄海桑田,不變的是紅色基因,不改的是初心使命。
近日,中央制定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diào)愛國主義是對祖國、民族最深厚而純潔的感情。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首要之義,就是要教育人民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習近平總書記9月16-18日在河南考察,他的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靈。每次到革命老區(qū)考察調(diào)研,習近平總書記都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就是宣示中國共產(chǎn)黨將始終高舉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先輩們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中央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黨員干部要多學黨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統(tǒng)教育,常學常新,不斷感悟,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各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
我們淮南的紅色基因庫資源較為豐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大通萬人坑了。大通萬人坑是侵華日軍在我國犯下滔天罪行的歷史鐵證。1938年6月,日軍侵占了大通煤礦,在其后的七年間,他們殺害了無數(shù)抗日志士,瘋狂掠奪我國的煤炭資源,僅在1942年秋至1943年春的短短幾個月,死難者就有13000多人,尸體被拋棄在荒山腳下,堆積如山。1943年春,日軍強令礦工們挖了三條長約20米、寬5米、深3米的大坑,將遍地尸骨拋入坑內(nèi),形成了白骨累累的“萬人坑”。1968年,黨和政府為了教育后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在萬人坑原址建立了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并不斷發(fā)展。七十年代紅極一時,進入課本,很多這個年齡段的人都還記得徒步拉練到館參觀,吃憶苦思甜飯的往事。八十年代后期托管給大通煤礦機械廠,1990年,我大學暑期社會實踐與同學去參觀考察,荒草叢書,疏于管理。2004年從礦業(yè)集團劃給市文化局管轄迄今15年,從最初的破敗不堪、殘垣斷壁,到現(xiàn)在郁郁蔥蔥、綠樹環(huán)繞,面積也擴大到占地面積約8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800平方米,有《日軍侵占淮南煤礦罪證陳列》和《淮南早期煤礦史料陳列》兩個基本陳列常年對外免費開放。
2015年春節(jié),我調(diào)文廣新局后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萬人坑教育館的展陳提升工程。局黨委通過財政競標項目爭取了95萬改造資金,教育館和文物局一班人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和沈汗青、李文玉以及我市著名的文史專家姚尚書數(shù)人就展覽大綱的修改、展品的征集、解說詞的撰寫等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包括已經(jīng)退休的館領導,都熱心地忙前忙后。2016年從市委宣傳部爭取了100萬資金豐富館藏文物,先后到定遠爐橋、肥西三河征集了一批抗戰(zhàn)史料和革命文物。現(xiàn)在的萬人坑教育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
從某種意義而言,大通萬人坑教育館是淮南近現(xiàn)代發(fā)展的縮影,特別是新開辟的早期煤礦陳列展。我們看到無論是民營資本還是官僚資本,抑或是國民黨四大家族資本進入,都是把淮南煤礦資源作為利益集團、家族集團的私有金庫。日軍侵占淮南期間,七年掠奪428萬噸煤炭,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以人換煤,把礦工的生命視如草芥,僅僅1942瘟疫流行,就罹難13000人,1943年挖掘三條大坑,成為舉世罕見的萬人坑。只有到了新中國,煤礦才回到人民手中,才開始為人民而生產(chǎn)發(fā)展壯大,也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煤礦資源才成為人民的福祉。每一個到教育館參觀考察的共產(chǎn)黨員,在三條大坑面前,都有所感悟,有所體會。
“吃水不忘挖井人”?倳浽诤幽峡疾鞆娬{(diào),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據(jù)地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就是為我們每一個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指引工作目標和方向,為我們保護好、利用好手中珍貴的紅色基因庫,用紅色基因醞釀發(fā)酵愛國主義情懷。(岳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