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來、可追溯、保安全!我市“干”字當頭、“實”字為先,逐步探索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模式——農產品“身份證”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一斤潘集酥瓜能賣多少錢?潘集區(qū)“鑫農小哥”網店負責人王明給出的價格令人咂舌:14元!作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潘集酥瓜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小小酥瓜緣何在網上如此熱銷?除了潘集酥瓜本身品質過硬之外,更得益于近年來淮南市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民生工程的實施。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我市按照源頭“產出來”、執(zhí)法“管起來”、品牌“樹起來”、宣傳“講出來”、能力“強起來”的工作思路,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舌尖上”的民生工程打造,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建立追溯體系,農產品有了“身份證”
“潘集酥瓜”的包裝箱里,每個酥瓜上,都貼有一個小小的標簽,上面除了有產品名稱、聯系電話、合作社網址以外,蘇園生態(tài)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還打上了條形碼和二維碼。合作社負責人蘇亞介紹說:“這個就是酥瓜的身份證,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追溯酥瓜的種子來源、產地以及澆水、生長、施農家肥的情況!”
2019年8月16日,我市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民生工程進行部署推進,細化工作要求,建立規(guī)范管理、政策扶持制度體系。市農業(yè)農村局出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實施意見,制定了農產品安全民生工程快檢體系建設運行管護辦法。明確了追溯對象是“三品一標”農產品,并鼓勵支持規(guī)模以上農業(yè)生產經營單位將農產品信息上傳至國家或省級追溯平臺。
2019年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民生工程任務已全部完成。其中,農產品快檢數據上傳省平臺,達到年度目標任務25500條,完成36847條,占比144.5%;全年合格率為99.78%。完成年度“三品一標”發(fā)展任務數83個,占比106%;完成年度“三品一標”追溯二維碼任務數80個,占比102%。
嚴把源頭質量,了解農產品“前世今生”
“凡投放于城北湖的水產品苗種,必須由本場安排生產的沒有污染源和病源的苗種,苗種質量要求達到體質強、有活力、無病傷,在捕撈與運輸過程中不得造成人為傷害……”在鳳臺縣城北湖漁場,“北湖淮健”牌系列水產品有著自己的追溯憑證。而為了確保水產品質量,這里有著一整套環(huán)境和質量管理措施。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產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標準化生產對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項目實施,各縣區(qū)實施質量興農,推進綠色發(fā)展,起到較好示范;項目實施后,促進了地方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作,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改善;鄉(xiāng)鎮(zhèn)農產品快檢系統(tǒng)高效運行,有效地發(fā)揮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作用,保證了當地農產品整體合格率在97%以上。
為了更好地將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帶給消費者,壽縣中安徽昌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應用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源平臺,為每一款當季產品建立一份詳細的“檔案”,消費者只需要掃描追溯二維碼就能知道產品的“前世今生”。從播種的第一天起,消費者就可以隨時隨地跟蹤生產過程,通過實時數據,親歷生產全過程。
挖掘品牌效應,餐桌安全“未來可期”
八公山下,安豐塘邊,面積50800畝綠色水稻,年產量27840噸,安徽國精糧油食品有限公司開發(fā)有“國精”、“壽州貢米”、“壽州”等多個品牌的優(yōu)質大米,打造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
為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糧油,國精糧油通過對接國家和安徽省農產品追溯平臺,給每一袋國精大米制作了“身份證”,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同時,追溯系統(tǒng)還幫助種植者管理種植到銷售的一系列過程,減少漏洞損失,有效提高了生產管理效率。
2020年,按照“政府主導、部門推動、立足現有、因地制宜”的原則,我市農業(yè)部門正新培育41個以上“三品一標”農產品和41個以上規(guī)模生產經營主體的農產品實現追溯,探索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區(qū)塊鏈追溯應用,為農產品質量提供強有力保障。
在生產端,質量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有力抓手。特別是“三品一標”農產品,通過推行基地化建設、規(guī);l(fā)展、標準化生產、產業(yè)化經營,品質、品牌競爭力凸顯。
在目標任務上再聚焦,在工作思路上再梳理,在政策措施上再加力……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路線圖”已經繪就,公眾“舌尖上的安全”,未來可期!(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