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八公山區(qū)有一個地方叫做“大瓜地”,相信有許多土生土長的淮南人都知道這么一個地名。既然地名叫作“大瓜地”,總應(yīng)該是個盛產(chǎn)瓜果的地方吧,然而好像不曾聽說這個地方的瓜果特別出名。
漢字里有一個字寫作“窊”,讀音和“洼”一樣,東漢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解釋說“窊,污衺下也”,三國魏時張揖編寫的《廣雅·釋詁》也說“窊,下也”。清代王先謙注《老子》“洼則盈,弊則新”一句說:“又‘窪’字,《道藏》河上本作‘窊’,‘窪’、‘窊’字同,皆洿下低陷之義!摗癁椤D’之古文!币簿褪钦f,“窊”和“窪”是一個字,都是地勢低下的意思。大約從東漢時起,古人常常把“窊”字與“隆”字聯(lián)用,組成“窊隆”這么一個詞,用來形容地勢或水面起伏不平,又引申為人生世事起起落落的意思!逗鬂h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里記載桓榮的后代桓彬“辭隆從窊,潔操也”,這里的“隆”和“窊”就是“高”和“下”的意思。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首題為《命子》的詩,其中有一句是“時有語默,運因隆窊”,用“隆窊”來形容命運的起伏。《淮南子·精神訓(xùn)》里有一句話寫道:“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江,洿水弗樂也!睎|漢高誘為《淮南子》作注釋,解釋“洿水”為“窊水”;清人陶方琦指出“洿”“與‘洼’同字,或作‘窪’”,又有一位叫作蔣超伯的清代學(xué)者指出,在《廣韻》里,把“窊”字解釋為“凹”的意思,并且“今江、淮以北悉呼下濕積潦處為窊”。依據(jù)《淮南子》中的注釋,“洿”“洼”“窪”“窊”“凹”都是一個意思,且古人有稱呼地勢低下容易積水的地方為“窊”的情況。
據(jù)此,可以聯(lián)想到,“大瓜地、大瓜地”,會不會是“大窊地”,也就是“大洼地”的意思呢?印象中,今天的“大瓜地”一帶,地勢好像確實要低洼一些。“大瓜地”往北不遠(yuǎn),還有個地名叫“土壩孜”。如果“大瓜地”就是“大窊地”,容易積水的話,那么也確實需要一個“土壩孜”來擋水。帶有“窊”或“窪”字的地名古時很常見,例如在《光緒鳳臺縣志》里,能夠看到“柴家窪”“杜家窪”“魏家窪”“大窪”這樣的地名,位置在今天的焦崗湖一帶;在《光緒鳳臺縣續(xù)志》的補圖上,有“神南窊”“長畛窊”“張裕窊”“核桃窊”等地名,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晉城市周邊。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地名、山名以“窊”字命名,如大同市渾源縣有皇叔窊村,忻州市河曲縣有后大窊村、榆嶺窊村,呂梁市交口縣有窊則山等。這些以“窊”字命名的地方,地勢應(yīng)該都是相對低洼的。今天的淮南市雖然沒有以“窊”字命名的地方,但卻有許多地方是以“洼”字命名的,例如洼西村、洼梁村、洼劉村、洼李村、黑泥洼等,“洼”也就是“窊”。其中,“黑泥洼”的位置就在“大瓜地”以東,也是淮河南岸的一片洼地。洼地容易積水,每逢汛期,“淮淝兩岸均水深數(shù)丈,尚有何處不漫,何處不灌”,所以要筑壩擋水!皦巍弊衷凇豆饩w鳳臺縣志》里寫作“壩”,所謂“各窪口之壩固,則淮水不倒灌”,“土壩孜”也就是“窪口之壩”。這樣,就可以確定了,所謂“大瓜地”,其實是古人口中的“大窊地”,也就是“一大塊洼地”的意思,和“瓜”原來沒什么關(guān)系。之所以后來“大窊地”變成了“大瓜地”,可能是地名傳寫的過程中,“窊”字因為比較難認(rèn),所以穴寶蓋被丟掉了;蛘呤恰按蠓摰亍边@個地名本來就是口耳相傳,沒有固定的字來寫它,而“窊”和“瓜”讀音相近,于是“大窊地”這個大家都不太熟悉的稱謂,被傳成了大家都熟悉的“大瓜地”。
“大瓜地”,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小地名,經(jīng)過了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的口耳相傳,居然還能大致保持它原來的讀音和意義,這真是讓人非常感動的一個事實?茖W(xué)面向的是未來,人文研究卻有許多面向的是過去。能夠重新找尋出快要失去的歷史與當(dāng)下的聯(lián)系,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有時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ㄠu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