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誰都懂,但珍惜糧食身體力行并不是人人做得到。古人云:“成由勤儉破由奢”。對待糧食的態(tài)度不僅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性修養(yǎng),更折射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與道德操守,關(guān)乎家運、國運,絕不是危言聳聽!
古有紈绔子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花天酒地隨意揮霍,導致家道中落;也有商紂王“酒池肉林”,驕奢淫逸痛失民心,以致武王伐紂江山易主……常言道: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你對活命立身的糧食都開始浪費時,意味著對自身品德的要求和行為的約束就開始滑坡了。有人會覺得,這是上綱上線,小題大做;特別是在國家經(jīng)濟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物資供應(yīng)非常充足的今天,丟個仨瓜倆棗,浪費半個饅頭、一盤剩菜沒什么大不了!但即便是點滴浪費,必然聚少成多,猛回頭令人心驚膽戰(zhàn)。最厲害的是,浪費一旦肇始,心中的品德防線開始有了漏洞,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一個家庭會就此走向破落,一個國家會由此走向衰敗,而此時若想補救卻積重難返矣。
人們總是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總是心存僥幸認為小事一樁,總是嘻嘻哈哈說下次注意,誰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此,珍惜糧食請從眼下做起,點滴做起,以身作則,勇當表率。不要在乎他人怎么看,更不能將克身約己當作偶爾,把放縱逐流視作常態(tài),不要老覺得請客少點一道可有可無的菜,吃不完打包是丟面子。把剩菜剩飯倒掉,是倒掉了家風積淀,是倒掉了文明修養(yǎng),是倒掉了大道之行乾坤朗朗之氣,才是真的丟面子!
古人說:富貴不能淫。中國經(jīng)歷了千百年風起云涌的挫折與苦難,更應(yīng)知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而倡導節(jié)約,必須從珍惜糧食做起。即便你很富有,也絕不能成為浪費糧食的理由,富貴與貧窮福禍相依,而放縱浪費則是厄運的開端。真正的富有,不是揮霍無度、眉頭不皺,而是兼濟天下,心憫萬物! (萬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