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中的微言大義
《淮南子》中的故事,大多都是以小見大,以淺喻深,言近旨遠。
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這個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福禍相依的深刻哲理。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如:未嘗知音,未始知玉。
邯鄲師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諸人皆爭學之。后知其非也,而皆棄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狀以為寶而藏之。以示人,人以為石也,因而棄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則貴是而同今古;無以聽其說,則所從來者遠而貴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荊山之下!孕闹杏惺欠菢藴,就會尊重實情,將古今看成一樣的實情來辨別;心中沒有辨別是非的標準,就會只把來歷久遠的東西當寶貝。
這兩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世俗病態(tài):迷信名人、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社會風氣。告誡人們:要知道事物的好歹,是否有價值,就要根據(jù)其自身的質地去獨立思考,客觀評判。
恐死忘生: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風者,波至而自投于水。非不貪生而畏死也,惑于恐死而反忘生也。(恐懼死亡,竟忘記了他還可以活著。)齊人攫金:齊人有盜金者,當市繁之時,至掇而走。勒問其故,曰:“而盜金于市中,何也?”對曰:“吾不見人,徒見金耳!敝S刺那些把生死看得過重,把金錢看得過重,遇到情況就舉止失當?shù)娜恕?
一洞之網(wǎng):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局部與全局是一種互相作用的依存關系,整體統(tǒng)率局部,局部離不開整體。離開了整體,局部就難以存在并發(fā)揮不了作用。
《淮南子》里面還有許多語言的真金,思想的美玉。膾炙人口,賞心悅目。金玉良言,俯拾皆是,讓人越品越有味,越想越有意蘊——
正身直行,眾邪自息!灰陨碚保沸卸苏,一切邪惡自然消失。
積愛成福,積怨則禍!獝坌睦鄯e起來就會為自己帶來福分,怨恨積累起來就會為自己招來災禍。像《易經(jīng)》里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多欲虧義,多憂害智。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
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備。
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硬徽J為細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棄它。這與劉備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自強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獮槿俗鍪乱斏,但志向要遠大;智謀要圓通靈活,舉止要正直不阿。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guī)不正,不可為圓。
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
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
置猿檻中,則與豚同,非不巧捷也,無所肆其能也。
日月欲明,浮云蓋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日月想要明亮,浮云遮蔽了它們;河水想要清澈,沙石弄臟了它;人的性情想要平和,嗜好和欲望損害了它。
止言以言,止事以事,譬猶揚堁(堁(kè):塵土)而弭塵,抱薪而救火!醚哉搧碇浦箘e人的流言蜚語,用行動來平息禍事,就像揚起塵土來平息塵土,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
言不茍出,行不茍為,擇善而后從事焉!浑S便說話,不隨便行事,選擇好的事情然后去做。
……
言淺意深多玄奧,處處蘊含睿智哲理,《淮南子》中的微言大義,值得我們認真咀嚼品味和深思探究。(田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