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國慶中秋兩節(jié)相遇,記者帶著孩子來到鄉(xiāng)下奶奶家陪老人一起過中秋。許久沒有見到重孫女的老人,臉上的皺紋全部舒展開來,開心得像個孩子一樣,整個下午,奶奶和我母親就一直在忙著和面烙糖餅,到了晚上,一大鍋香氣四溢的芝麻糖餅端上了飯桌,大家開始大快朵頤。
“把糖餅撿起來,這還剩那么多怎么能丟掉呢?”剛才還滿臉笑容的奶奶突然嚴肅地對我說道。
剛才孩子把半個糖餅里面有芝麻糖的部分全部吃完了,剩下邊緣部分遞給了我,我嚼了一口有些硬,就隨手丟在了桌邊,這一幕被奶奶看見了。
我有些不以為然,心里覺得不就是一塊餅邊子嘛,奶奶也太小題大做了。這時候,父親發(fā)話了:“你知道這些烙糖餅的面粉是怎么來的嗎?是你奶奶大夏天一個麥穗一個麥穗撿來的,從脫粒、晾曬到最后磨成面粉,里面都飽含著奶奶的汗水!吃起來硬沒有糖就不吃了,就可以丟掉了?小孩小不懂事?你還不懂事?糧食不可以浪費!”
“我拾麥子,不為別的,收割機收麥時崩到隴上面的麥穗,不撿很快就會爛掉,怪可惜的。這塊餅邊子雖然不大,但做它的面粉來之不易,是一粒一粒麥種撒下去,澆水施肥大半年才能長出來的,F(xiàn)在,生活好起來了,家家都不缺吃,但節(jié)約糧食的老傳統(tǒng)不能丟,不能忘本啊!”奶奶說道:“你們這一代,都是蜜罐里長大的,沒有吃過苦,體會不到糧食的金貴,你問問你父親,他小時候能不能經(jīng)常吃到白面?”聽到奶奶和父親的話,我覺得很慚愧,把桌上剛才丟掉的餅塊給吃了下去,下定決心,今后不光自己要做到節(jié)約糧食,還要擔起教育好下一代的責任,把節(jié)糧愛糧的傳統(tǒng)美德永遠傳遞下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世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通訊員 秦龍 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