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種出脫貧致富“金果果”
深秋,鳳臺縣錢廟鄉(xiāng)張池村的70畝瓜蔞陸續(xù)成熟,密密麻麻的瓜蔞綴滿枝頭正由綠轉黃,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瓜架下,一些村民正在瓜藤下松土,為明年瓜蔞豐產打基礎。
“今年是瓜蔞種植的第二年,正是盛果期,產量要比去年高!睋鲜V種植基地的主人馬壘介紹,今年瓜蔞籽價格好,生鮮籽賣到48元每公斤,加工好的炒熟的瓜蔞籽每公斤價格100元。行情好,收入高,村民種植的勁頭更足了。
馬壘是土生土長的張池村人,今年36歲,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搞起了瓜蔞種植,產生出良好的收益,拓展了致富門路。他以前在上海打工,先后干過工程、運輸等,2018年回到了家鄉(xiāng),在本村流轉70畝土地試種瓜蔞。從外地引進良種苗和先進的種植技術,他種出的瓜蔞瓜大籽大,籽粒飽滿,由此價格也高出一個等級。
瓜蔞是一種藥食同源的多年生宿根作物,種一年可連續(xù)采收多年,瓜蔞皮可止咳化痰潤肺,瓜蔞根即天花粉是名貴中藥材,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降“三高”等,瓜蔞籽是非?煽诘男蓍e食品。瓜蔞全身是寶,且種植周期短、見效快,勞動強度低,產業(yè)發(fā)展前景可觀。如今消費升級,人們不再滿足嗑西瓜籽、葵花籽,藥食同源的瓜蔞籽頗受市場歡迎,消費潛力巨大。
馬壘抓住了這個商機,并結合立體種養(yǎng)新理念,在瓜蔞架下養(yǎng)殖土雞。瓜蔞秧藤味苦,土雞并不啄食,這樣就不會影響瓜蔞生長。土雞覓食性強,愛啄食瓜架下的雜草和蟲子,省去了除草,減少了蟲害。同時,散養(yǎng)土雞在瓜架下留下的雞糞也為瓜田補充了有機肥,形成良性的生態(tài)循環(huán)。馬壘介紹,今年他在70畝地里放養(yǎng)了四、五百只土雞,基本不需喂食。他觀察到,靠近雞舍的北邊田塊幾乎沒有了雜草,都被土雞吃掉了,而南面田塊還有雜草,是雞吃飽了就不再過去了,說明瓜田里養(yǎng)雞的承載量還可以再大些,明年還要多增加土雞數量。而瓜架下養(yǎng)雞,也多出了一項收入。
70畝的瓜蔞基地里,人手是少不了的,為此,基地還吸納了村里人及貧困戶在瓜田勞作,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活干,每人每月可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張池村有21戶貧困戶,駐村扶貧工作隊為馬壘申請了21萬元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入到基地生產建設中,而馬壘利用瓜蔞產業(yè)產生的效益,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發(fā)放1000元錢,貧困戶的增收就有了保障。
據測算,今年每畝瓜田可收瓜蔞籽100—130公斤,比當地一麥一稻的傳統(tǒng)種植模式效益大大提高。小瓜蔞,大產業(yè),馬壘說,下一步,他還要把瓜蔞面積擴大到200畝,繼續(xù)增加瓜架下養(yǎng)雞規(guī)模,讓瓜蔞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金果果”。(記者 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