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把學習黨史同提升本領、對接實踐結合起來,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腳力是基礎,要走得實、沉得下、扎得深。邁開腳步、深入基層,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有效方法,也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必由之路。人們常說,好新聞是“跑”出來的。當年,范長江寫出《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正是因為他行走了大半個中國。新聞這棵常青樹,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澆灌,只有扎根群眾生活的沃土,才能根深葉茂。學好用好我們黨“蹲點調(diào)研”“解剖麻雀”等好傳統(tǒng)好做法,練好腳力、站穩(wěn)腳跟,才能把握好時代脈搏、記錄好人民心聲。
眼力是前提,要看得廣、見得遠、盯得準。如果沒有敏銳的眼力,就很難在紛繁復雜的新聞素材中找到好問題、好故事、好觀點。敏銳的眼力也體現(xiàn)著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判斷力、鑒別力。改革開放之初,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開始在農(nóng)村試行時,并沒有馬上被社會理解和接受。但范敬宜憑借過人的眼力,敏銳捕捉到了其中的新聞價值。他深入基層調(diào)研,寫成新聞述評,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眼力是發(fā)現(xiàn)問題、辨別信息、判斷價值的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眼力,新聞輿論工作者才能“看得清”“看得準”。
腦力是關鍵,要想得多、思得精、辨得真。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為《新中華報》題詞“多想”,鼓勵報紙工作人員多動腦、多分析。報社將題詞制成匾額,懸于編輯部窯洞重要位置,激勵大家身體力行。為什么要“多想”?因為很多事情如果不多想,就想不清楚、想不透徹、想不全面。今天,身處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來,如果缺乏對信息的分析判斷,就可能在眾聲喧嘩中迷失價值的坐標。作為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不斷提升腦力,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和判斷框架,掌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本領,才能為受眾提供客觀真實、觀點鮮明、富有價值的媒體內(nèi)容,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回應時代關切。
筆力是落腳點,要寫得好、說得對、做得實。腳力、眼力、腦力的成果,最終都要通過扎實、務實的筆力來呈現(xiàn)。革命先烈蕭楚女,筆鋒犀利,痛擊反動統(tǒng)治,“字夾風雷,聲成金石”。提升筆力不是咬文嚼字,更不是坐而論道虛談廢務,而需要寫出基層實際,寫出泥土芬芳,寫出萬家憂樂。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是記者編輯的責任所在,也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價值所系。(呂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