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形容為民除害的英勇行為。也比喻革除弊端,為民謀利。
出處:《淮南子·本經(jīng)訓》:“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九日,而下殺獚鑵,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典故:羿射九日
傳說堯統(tǒng)治的時候,天空中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灼熱的陽光曬焦了莊稼,曬枯了花草樹木,百姓找尋不到食物。與此同時,獚鑵、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都來禍害百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于是,堯派遣嫦娥的丈夫羿到疇華的荒野殺死鑿齒,到兇水邊上殺死九嬰,到青邱湖上用箭射死獚鑵,到洞庭湖斬斷修蛇,到桑林生擒封豨。
期間,后羿爬過高山,邁過大河,穿越峽谷,來到了東海邊一座大山上。他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了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嗖嗖地一口氣射落了九個太陽。最后剩下的一個太陽,則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實實地為大地和萬物繼續(xù)貢獻光和熱。
事實上,中國古書記載的“羿”有兩位,一位在帝堯時代,也稱“夷羿”;一位在夏朝太康時代,也稱“后羿”,神話里射日的羿當為前者。羿的傳說 ,屢見于先秦典籍,《論語》《墨子》《管子》《莊子》等均以為羿是一位遠古時代的擅長射箭者。由于羿為民除百害,所以死后受到人們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