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荊山,山名,此山產(chǎn)寶玉,據(jù)傳和氏璧就出自那里。比喻人的眼力差見識淺陋,缺乏識別事物的能力,識別不出珍品或賢人。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狀,以為寶而藏之。以示人,人以為石也,因而棄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則貴是而同今古;無以聽其說,則所從來者遠而貴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荊山之下!
典故:卞和獻玉
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看見一只鳳凰落在荊山的一塊青石上,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便將它獻給楚國國君厲王。厲王命玉匠鑒別,玉匠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是個騙子,命人砍下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后,武王當上了楚國的國君,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來獻寶。武王又命玉匠鑒定,玉匠仍說這是一塊石頭。于是,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腳。
武王死后,文王繼承了王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腳下痛哭,一直哭得淚水流盡,眼中滴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問其原委,卞和答:“我悲傷的不是被砍掉了雙腳 ,而是美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了騙子。”文王聽后,立即命玉匠剖開璞玉,發(fā)現(xiàn)果真是一塊稀世寶玉。
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文王遂將此玉命名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后人又稱之為“荊山玉”。
由于卞和獻玉的故事流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便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成語。至明代后,這一成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發(fā)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就這樣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