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淮上的一種民間風俗,“踩街”,今年又開始了。年廿九當天,天氣寒風刺骨,天氣預報也預示當天最低氣溫在零度以下,但即使這樣也擋不住愛看熱鬧的淮上人。上午9時許,踩街隊伍將要經(jīng)過的幾條街道已經(jīng)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在縣政府門前的大街上,幾十支花鼓燈表演隊也已經(jīng)整裝待發(fā)了。街兩邊更是站滿了熱情的群眾。顯然,人們把這種新年踩街活動不僅當成熱鬧,更當成一種難得一見的“新鮮事物”了。這讓上了年紀的淮上老人們心里五味雜陳。踩街,現(xiàn)在所說的“民俗”,不過就是舊時候玩燈人的一種“刷街”活動。這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舊風俗,更是老一輩玩燈人羞于說出口的一種很“丟人”的事情。
現(xiàn)在的花鼓燈,舊時候叫玩燈,按照民間說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討飯”的營生。過去在淮上一帶,如阜陽、鳳臺、潁上、淮南、壽縣、蚌埠、懷遠、鳳陽等地,幾乎村村都有玩燈人,也就是花鼓燈班。這些花鼓燈班,農(nóng)忙時耕田犁地,收拾莊稼,農(nóng)閑時玩燈,并外出漂流闖蕩。按照舊時候所說,他們名為玩燈,是藝人,花鼓燈班,而實際上就是一群“叫花子”。只要選定一處集市,玩燈人首先就是“開場子”,鑼鼓一通猛砸,“鼓架子(男演員)”頭頂“蠟花(男扮女裝)”進場,不斷地繞場舞蹈,把場面“熱”起來。場面熱起來以后,再開始表演各種各樣的花鼓燈小節(jié)目,而表演一段時間,也就開始收錢了。這也是過去玩燈人被人看不起,更沒有女子玩花鼓燈的主要原因。
但是,玩燈人與“叫花子”不同的是,玩燈人常常有人請,而“叫花子”沒人請。在解放前,凡是淮上人有頭有臉的,或是家境富裕的地主、商賈,一般家里有紅白喜事,孩子滿月、12歲剃發(fā)、老人祝壽等等,都要邀請比較有名的花鼓燈班上門熱鬧幾天。一是為了熱鬧喜慶,二也是為了裝點自己的門面。一般家庭請一班,最多請兩班。而一些集市逢會,大伙湊錢,為了烘托氣氛,常常會請好幾班。這些花鼓燈班為了邀賞取寵,更是千方百計地展示自己的玩燈絕活,甚至有的花鼓燈班爭強好勝、相互不服氣,最終演變成玩燈人相互之間的“抵燈”,也就是“比賽”了。
平時,玩燈人在本鄉(xiāng)本土玩,是為了鄉(xiāng)親們開心,也是為了自己高興。農(nóng)閑時,就成群結(jié)隊地出門玩燈,也就是為了“討口飯吃”了。而新年踩街要算是玩燈人的“重頭戲”了。過年農(nóng)閑,絕大多數(shù)人都喜歡逛街、走親訪友。而對沿街門面開門做生意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人氣旺,吉祥如意。春節(jié)更講究一個“鬧”字。玩燈人也正是抓住了人們愛熱鬧、嬉鬧騰、圖吉利的這一特點,進行踩街,他們不僅擦脂抹粉,喬裝打扮,更是把鑼鼓敲得山響,把嗩吶吹得歡天喜地,引得路人沿街觀看。這時,一些商家為了讓玩燈人在門口多停留一會,就會在門口橫上一條大板凳,上面擺上香煙、糖果、紅包等,招待玩燈人,而玩燈人也玩得越來越有勁,鑼鼓更是越敲越猛。如果這時候,“鼓架子”和“蠟花”還能相互配合,到商家的屋里跳上一會,那商家可要花大價錢了,不過,因為是大年,開心重要,誰也不會計較什么。
玩燈人就是這樣,一家挨著一家,有人有禮物,大家就多玩一會,多鬧騰一會。沒人沒禮物,就越門而過,但玩燈人的舞步一時也不會停,鑼鼓依舊會敲得喧天。尤其是街道兩邊和玩燈人后面跟著的看熱鬧的人流,不僅不會少,更會越聚越多,甚至形成一條長龍,鞭炮不斷。這也就是今天踩街民俗形成的雛形。但是,過去的踩街不僅是純民間的,更是純自發(fā)的。很多人跟在玩燈人的身后,熱得滿臉通紅,更有人索性脫掉棉衣,邊踩街便吶喊,F(xiàn)場熱鬧非凡,“人來瘋”的玩燈人更是絕活不斷,蠟花手里的彩扇和手巾舞動的五彩斑斕。
其實,踩街也不是花鼓燈的專利,這一天民間的小車燈、蛤蟆燈、甚至魚燈、龍燈、獅子燈也紛紛走出家門,招搖過市,競相踩街。大街上高潮迭起,一浪高過一浪,不僅分外熱鬧,更是年味十足。如今的踩街隊伍更有序、更正規(guī)、也更豪華了。但卻讓人總感到有一絲缺憾,看了半天才發(fā)現(xiàn),人們雖然在踩街,但步履匆匆而又沉重,幾乎所有人都在舉著手機拍照發(fā)朋友圈,也許他們的心思并不在踩街上,而是在工作和生意上,這也好像是踩街失去了靈魂。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地參與,這樣的踩街還是“踩街”嗎?(老 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