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依次禪代。鮮為人知的是,其中的梁朝國號竟因淮南而來。
梁朝(502-557年)開國皇帝蕭衍(464-549年),字叔達,是南齊高帝蕭道成族侄,原任南齊雍州刺史,鎮(zhèn)襄陽(今湖北襄陽市)。永元二年(500年)十一月,南齊皇帝蕭寶卷懷疑蕭衍有異志,乃使人謀刺蕭衍,蕭衍知悉,遂以“昏主暴虐,惡逾于紂”的名義起兵,并奉蕭寶卷弟荊州刺史南康王蕭寶融為主,是為齊和帝,改元中興,與蕭寶卷爭奪天下。次年底,蕭寶卷在政變中被殺,蕭衍進入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擔(dān)任中書監(jiān),大司馬,錄尚書事。
中興二年(502年)正月,蕭衍“進位相國,總百揆,揚州刺史。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游冠,位在諸王上,加相國綠綟綬。其驃騎大將軍如故。依舊置梁百司”!皠β纳系睿澃莶幻。梁公蕭衍所封十郡中,首郡即“豫州之梁郡”,另外還有“揚州之淮南(郡)”。但當(dāng)時的淮南郡已經(jīng)移至皖南,郡治于湖縣,也就是現(xiàn)在的安徽省當(dāng)涂縣。一個月后,詔“進梁公爵為王”,又以10郡增益梁國。梁王蕭衍的20郡之地雖然散布于今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5省區(qū)域,今湖北鄂州以下沿長江兩岸的富庶地區(qū)幾乎被其囊括,但其首郡仍然是梁郡。
四月,梁王蕭衍即帝位于建康,改元天監(jiān),建立南梁王朝,是為梁武帝。短短3個月時間,蕭衍由公進而為王,又由王進而為帝,其爵號“梁”順理成章地成為新王朝的國號。
說到現(xiàn)在,“梁”與淮南有什么關(guān)系呢?追根尋源,“梁”還是因淮南而來,但說來話有些長。“梁”作為國號始自于戰(zhàn)國,魏國建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因此國號亦可稱“梁”,如《孟子·梁惠王》篇的梁惠王實際就是魏惠王。西漢建立后,作為諸侯王國的梁國生存軌跡幾乎與淮南國一樣。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將王都由原九江郡治所壽春遷到六縣(今安徽六安市),后來英布叛亂,劉邦改封宗室為淮南王,王都遷回壽春。梁國也是這樣,劉邦先封彭越為梁王,王都并不在原梁國(即魏國)首都大梁,而是在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后來彭越因“反形已具”被殺害,梁國亦成為劉氏同姓諸侯國,王都也從定陶先遷大梁,后又遷睢陽(今河南商丘市)。
東漢、三國魏與西晉時,梁地始終在梁國與梁郡之間互換。西晉永嘉之亂后,梁國地陷北方政權(quán),當(dāng)?shù)卦S多富戶流民南徙壽春。東晉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zhàn)獲勝后,朝廷在壽陽(即今壽縣)僑置梁郡,領(lǐng)壽陽、蒙、虞、谷熟、義寧、陳、新汲、崇義、寧陵、安豐、陽夏、義昌等12個僑縣。所謂的僑縣,也就是南遷的梁國流民聚居的自治村落,這些村落散布在壽縣及周邊地帶。義熙十二年(316年),劉裕北伐,河南境內(nèi)的梁國故地收復(fù),梁郡建制恢復(fù),東晉乃以壽陽為實土,將原僑置梁郡改設(shè)為南梁郡,并改壽陽縣為睢陽縣,作為新設(shè)的南梁郡郡治。原來的淮南郡地名同時被南移至皖南。
南齊時,北方梁郡又重新失陷于北朝,于是南齊將南梁郡的“南”字去掉,淮南之地正式歸屬梁郡,郡治睢陽縣仍為原壽春縣地,其轄境僅有壽縣及周邊區(qū)域。緊接著就是蕭衍在南齊封梁公、進梁王的事情了。梁郡作為梁公國和梁王國的首郡,郡治睢陽縣也當(dāng)仁不讓地成為蕭衍的藩國“都城”。了解了這個過程,也就清楚了為什么可以說南朝梁的國號源自于淮南。
至于古淮南地區(qū)所在的梁郡之所以被蕭衍選為首郡,以致后來成為南梁王朝的國號,這還得歸功于南朝道學(xué)家、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陶弘景。陶弘景與蕭衍關(guān)系深厚,雖未在朝為官,但被蕭衍稱為“山中宰相”。據(jù)《南史·陶弘景傳》,南齊末年,民間就流傳歌謠云,“水丑木”為“梁”。蕭衍兵進建康郊外時,陶弘景專門派弟子戴猛之抄近道上表以示敬意。意識到蕭衍一旦進入建康,新王朝也將隨之建立,于是陶弘景又引據(jù)圖讖?fù)蒲,幫助蕭衍選擇國號,結(jié)果反復(fù)出現(xiàn)“梁”字,于是他又命弟子將推演結(jié)果迅速進獻蕭衍,鼓勵他取代南齊。蕭衍根據(jù)陶弘景的建議,就讓齊和帝先“封”自己為“梁”公,隨后就是梁王梁帝。就這樣,淮南與南朝梁的國號形成了緊密聯(lián)系。
梁武帝統(tǒng)治前期,“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其統(tǒng)治區(qū)域東、東南至海,北以秦嶺、淮河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至云南南部和越南北、中部。侯景之亂后,梁朝于公元557年被陳朝取代。(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