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楚辭》
屈原的大量著作是《楚辭》基本主體。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楚人,曾輔佐楚懷王,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明法度,舉能任賢,后遭讒害而去職,兩度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一帶。在流放期間寫了大量詩詞。作品反復陳述其政治理想,揭露統(tǒng)治集團昏庸腐朽,表現(xiàn)出對楚國的深切憂念和為理想獻身的精神。其作品語言優(yōu)美,想像豐富,采用大量神話傳說,塑造很多鮮明生動的形象,具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由于楚國政治腐敗,國家日益衰落,世風日下,民生凋敝,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遂于端午日投汨羅江,成為千古悲歌。
《楚辭》冠為書名,顧名思義,不難理解。用宋人黃伯思的話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而謂之‘楚辭’”;還舉例說:如羌、蹇、紛、侘傺都是楚語;蘭、 、蕙、若、蘋和蘅者,楚物也;沅、湘、江、澧、修門和夏首者,楚地也,故以“楚”名之。這是對“楚辭”最通常的字面解釋。不過“楚辭”還有一種含義,即,它是一種文學體裁。
作為文學體裁,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六言句為主要句型,又參雜五言或七言句型,在句中或句尾贅上“兮”或“些”語氣詞。這便是典型的《楚辭》。《楚辭》作為文學體裁,當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因而被稱為“騷體”。一般都認為屈原的作品是騷體文學的高峰。這座高峰既有淋漓酣暢的雄起壯麗,又有作者回腸蕩氣的憂憤心聲,堪為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楚辭》既是優(yōu)秀的文學名著,又包含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屈原是毛澤東最為敬重的一位詩人,《楚辭》是毛澤東終身喜愛閱讀的書籍之一。1957年,他安排身邊工作人員把各種版本的《楚辭》及有關《楚辭》和屈原的著作盡量收集給他,當時大約收集了五十多種。他多次閱讀評點。1961年秋,毛澤東揮毫寫就感人肺腑的《七絕·屈原》,憑吊和稱贊屈原愛國憂民的思想情操和高尚人格,贊揚屈原堅守正道、不屈于邪惡勢力的英勇無畏的光輝形像。1942年,郭沫若創(chuàng)作話劇《屈原》,歌頌屈原熱愛祖國的崇高思想和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意在揭露和控訴國民黨政府對外喪權辱國、對內(nèi)鎮(zhèn)壓迫害抗日志士的罪惡行為,以激勵愛國志士憤起斗爭,喚起人民抗戰(zhàn)到底。今讀《楚辭》屈作和過端午節(jié),我們既要把屈原作為杰出的文學家、詩人來景仰,更應當將其作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來尊崇。(胡占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