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淮南政協實踐與探索
依托上海淮南商會,組建淮南市住滬委員工作室,成為全省第一家異地委員工作室,為異地委員履職服務搭建平臺,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優(yōu)勢,為淮南加快轉型發(fā)展步伐、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建言出力。
成立淮南市律師委員工作室,成為全省第一家律師委員工作室,為律師委員搭建聯系服務群眾的平臺、展示自身風采的舞臺,進一步健全了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讓政協委員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加直接,體現人民政協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
通過兩個生動事例,看到淮南市政協通過加強專門協商機構建設、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實踐,獨具創(chuàng)新性、探索性與實踐性。
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協商民主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設計。近年來,市政協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守正與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加強專門協商機構建設,不斷豐富和拓展協商民主的形式、載體和渠道,力求“!背鎏厣、“!背鲑|量、“專”出水平,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淮南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協商格局日趨完善。市政協初步形成了“1+6+X”的協商格局,“1”即以政協全體會議為龍頭;“6”即保持雙月協商頻次,以資政會、議政性常委會、市委書記領銜督辦重點提案為重點,以專題協商、對口協商和界別協商為支撐;“X”即開展若干專題民主監(jiān)督、調研視察等協商活動。十五屆市政協以來,組織開展重點協商32項、重點民主監(jiān)督17項、重點調研33項。
協商機制逐步健全。制定《市政協協商工作規(guī)則》,修訂全體會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工作規(guī)則和專委會通則,以及提案、調研、反映社情民意、新聞宣傳等方面制度。探索建立四項工作機制,將民主協商貫穿履行職能“前、中、后”各環(huán)節(jié)全過程。建立選題事前協商機制,圍繞黨政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提出協商議題,經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后,政協工作要點由市委轉發(fā),政協重點協商和民主監(jiān)督活動計劃由市委辦、政府辦、政協辦聯合印發(fā)、共同組織實施;重點調研課題由各專委會與對口聯系的黨政部門協商確定。建立方案制定協商機制,每項課題都開展充分“預調研”,制定詳細方案,征求相關黨政領導及部門意見建議,做到“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建立成果轉化協商機制,出臺協商成果辦理規(guī)程,對協商成果報送、吸納、反饋、通報作出規(guī)范性要求,每年在全會上印發(fā)《協商成果轉化典型案例》。建立成果考核激勵機制,制定協商活動質量評價辦法,每年開展優(yōu)秀協商會、調研報告、提案、社情民意等評選表彰,推動協商工作從關注數量和形式向關注質量和效果轉變。
協商渠道更加豐富。推動協商在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經常性工作中更加彰顯,每年全會前集中開展“提案撰寫月”活動,完善“市委書記領銜督辦、黨政分管領導領銜督辦、市政協領導領銜督辦”三個層次的重點提案督辦模式;建立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初審、分析研判、分類處置工作機制,十五屆市政協以來,被全國政協采用3篇、省政協采用21篇,報市委、市政府91期,獲市領導批示140人次。推動協商向網絡拓展,開發(fā)“淮南市政協”履職APP,設立網上“淮南政協書院”,把委員讀書與參政議政結合起來;2022年7月開通運行委員“微建議”平臺,與市政府“12345”政務服務熱線互聯互通,委員共報送各類微建議300余條。推動協商向基層延伸,每年6、7月定為“界別活動月”,組織委員深入基層開展送醫(yī)送藥、法律服務、調查研究等活動;推廣建設“委員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各類“委員工作室”63家,進駐省、市、縣區(qū)政協委員615名,累計開展活動420余次、“微協商”170余場,有效提升了協商民主效能。(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