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世之師。在壽縣堰口鎮(zhèn)和炎劉鎮(zhèn),分布和遺留著兩座不同尋常的墳?zāi)梗蛔小肮碜訅灐,一座叫“廣西墳”!肮碜訅灐崩锫裨岬氖且幻秩A日軍的尸骨,“廣西墳”里安葬的則是廣西300名抗日將士的遺體。這兩座墳有著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和故事,猶如一部歷史教科書,記載著80多年前那場侵略與反侵略、正義與非正義斗爭的歷史史實,向人們講述著壽縣人民和抗日將士不甘屈辱、奮力抗戰(zhàn)的英雄業(yè)績,警示著當(dāng)代人和后世子孫銘記歷史,奮楫篤行。
鬼子墳
“鬼子墳”位于堰口鎮(zhèn)青蓮、馬廠等三村的交界處。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日本侵略軍迅速占領(lǐng)我國大片土地。為控制江淮腹地,掠奪資源,如狼似虎的侵華日軍于1940年4月12日第三次攻入壽縣城,自此,古城人民遭受長達5年零4個月的蹂躪和摧殘。
1941年,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壽縣東部、東南部大片土地。為鞏固淮南礦區(qū)與合肥一帶占領(lǐng)區(qū),控制東淝河、瓦埠湖以東全部地區(qū),企圖擴大侵占壽縣南部地區(qū)。日本侵略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生靈涂炭,所犯罪行,罄竹難書。
這年初秋時節(jié),有3個日本兵騎著東洋馬,背著三八大蓋,耀武揚威地來到堰口鎮(zhèn)江黃城。當(dāng)時的江黃城頗為繁華,鬼子經(jīng)常到此掃蕩搶劫財物。看到日本鬼子在中國土地上橫行霸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dāng)?shù)匕傩赵缫押拗牍,恨不得將鬼子一個個剝皮抽筋、輾成齏粉。3個鬼子一到江黃城,就被當(dāng)?shù)氐耐练硕⑸狭,伺機把他們都干掉。其中有一個外號叫俞小盤子的土匪,身材矮小,膽大心細,敢打敢沖,他特別想得到鬼子騎的東洋馬,也想得到鬼子手里的三八大蓋。所以,鬼子每次來江黃城掃蕩,他就帶著一幫弟兄在暗地里盯梢。
那天,3名日本兵在江黃城吃醉酒走散了。其中一名落單的鬼子趴在東洋馬上,迷迷糊糊地任由東洋馬前行。這馬一邊吃著草,一邊沿著鄉(xiāng)間小路行走,不知不覺間來到一處高崗地。此地是亂墳崗,人跡罕至,高崗上長滿了高粱,十分隱蔽。
東洋馬正在亂墳崗上吃著草,這時,馬背上的鬼子“骨碌”一聲摔下來。他醉眼朦朧地爬起來。就在此時,埋伏在高粱地里的一群人,一邊高喊“殺鬼子”一邊沖出來,正是俞小盤子和他的弟兄們。還沒等這個鬼子反應(yīng)過來,俞小盤子和他的弟兄們已將這個鬼子團團圍住,一哄而上,手里的鐵锨、鐵鍬、木棍等武器,就像雨點般地砸在這個鬼子的頭上、身上。不消幾下,這個鬼子就一命嗚呼。
為了不讓鬼子發(fā)現(xiàn),日后遭到血洗和報復(fù),俞小盤子領(lǐng)著弟兄們在高粱棵里挖了一個坑,將這個鬼子的尸體往里一扔,填上土埋了。這個鬼子至死都沒明白,自己是怎么死在壽縣一幫泥腿子的亂棍之下。
俞小盤子和他的弟兄們打死了日本鬼子,搶走了東洋馬和三八大蓋,為當(dāng)?shù)匕傩粘隽艘豢趷簹,成了大家伙眼中和心里的平民英雄。俞小盤子的義舉得到當(dāng)?shù)匕傩盏氖①,也受到?dāng)?shù)厝罕姷膿碜o和保護。此后,日本兵曾多次到江黃城尋找那個失蹤的鬼子,均未果。那座埋葬鬼子兵的墳冢,從此被當(dāng)?shù)匕傩战凶觥肮碜訅灐,成為日本侵華歷史的又一鐵證。
廣西墳
在壽縣炎劉鎮(zhèn)境內(nèi),有一座埋著廣西桂軍抗日陣亡將士遺體的大墓。墓地呈矩形,東西走向,分兩行排列,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這里埋葬的是桂軍171師511團2營少校營長賴蒼民、桂軍172師司令部參謀蕭鳳崗以及該營300名抗日八桂子弟兵的尸骨,當(dāng)?shù)匕傩辗Q之為“廣西墳”。
1940年4月12日,盤踞在淮南的日軍第三次占領(lǐng)壽縣城,并以此為據(jù)點,將魔爪伸向壽縣東部、東南部大片地區(qū)。同時,為鞏固防線,日軍抓了大批民工,在毗鄰?fù)卟汉男〉榧、李山廟等地修筑碉堡、炮樓、據(jù)點,并以少量日軍加上大批偽軍駐守,控制東淝河、瓦埠湖以東全部地區(qū),與國民黨軍隔河對峙,對壽縣南部地區(qū)構(gòu)成嚴重威脅。
1942年,與日軍隔河對峙的國民革命軍第172師已更新了武器裝備,后勤給養(yǎng)也十分充足,看到河對岸日軍的猖狂行徑,憤怒得再也坐不住了,他們決定拔除日軍設(shè)在小甸集、李山廟等地的日軍據(jù)點。這項任務(wù),交給了172師司令部參謀蕭鳳崗,由他代理516團1營營長,率全營將士前去拔除日軍據(jù)點。
蕭鳳崗率所部隱蔽接近日軍據(jù)點,在李山廟東北新莊子一帶,征集民工于夜間開挖地道、壕塹,一步步逼近李山廟據(jù)點。之后,蕭鳳崗率主力強攻李山廟日軍侵略軍隊部,日軍龜縮于炮樓進行頑抗。數(shù)日后,日軍增援部隊分南北兩路抵達。蕭鳳崗分兵迎戰(zhàn),此時日軍已數(shù)倍于1營。戰(zhàn)斗中,蕭鳳崗受傷不下火線,裹創(chuàng)上陣,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最終壯烈殉職,全營官兵近300人大部分為國捐軀。此役,擊斃日本侵略軍佐官一名、士兵數(shù)百名,日軍傷亡數(shù)倍于蕭鳳崗營,故雖敗猶勝。此后,日軍只得從小甸、李山一帶撤離,不敢再作據(jù)點,只能不時派小股部隊騷擾。
李山廟一戰(zhàn),狠狠地打擊了日軍侵略軍的囂張氣焰,遲滯了日軍占領(lǐng)壽縣南部地區(qū)的步伐,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李山廟一戰(zhàn),也讓桂軍172師付出慘重代價,516團、517團將士不懼強敵,浴血奮戰(zhàn),沒有一個當(dāng)逃兵,直至大部分壯烈犧牲。戰(zhàn)后,當(dāng)?shù)匕傩諏⒖谷諏⑹總兊倪z體裝殮掩埋,賴蒼民、蕭鳳崗各用一副薄木棺材下葬,其余桂軍士兵均用6尺白布包裹埋下,集中葬在現(xiàn)今炎劉鎮(zhèn)境內(nèi)。此后,該墓地就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廣西墳”,以此銘記桂軍在壽縣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座墳的故事警示我們,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定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以史明智,知史愛國、知史愛黨,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楚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