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后,淮南秋熱鬧起來,秋如一支畫筆,勾勒出層林盡染,流金鋪翠,五色斑斕,流光溢彩的迷人世界,令人欣喜。門前那株初綻枝頭密密匝匝凝成一簇簇花朵的丹桂和相擁一旁的幾株懸掛滿黃色花蕾的金桂攀比著噴吐芬芳,將濃濃桂香彌漫開來,浸人沁肺,令人心曠神怡,我的注意力被引到這令人感慨萬千的桂花上來。
作為三大芳香樹之一,夏季至秋季開放的桂花是中國傳統(tǒng)十大花卉之一,是集綠化、美化、香化于一體的觀賞與實用兼?zhèn)涞膬?yōu)良園林樹種,其花清可絕塵,濃能遠溢,堪稱一絕。尤其是仲秋時節(jié),叢桂怒放,夜靜輪圓之際,把酒賞桂,陳香撲鼻,令人神清氣爽。在中國古代的詠花詩詞中,詠桂之作的數(shù)量也頗為可觀。自古就深受中國人的喜愛,被視為傳統(tǒng)名花。
有資料表明,桂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據(jù)文獻說最早提到桂花是戰(zhàn)國時期(前475~前221)的《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謂“招搖之山多桂”。屈原(前340~前278)《楚辭·九歌》也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已成為名貴花木與上等貢品。在漢初引種于帝王宮鉗苑,獲得成功。唐宋以來,桂花栽培始盛。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風。宋之問的《靈隱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著名詩句,故后人亦稱桂花為“天香”。唐宋以后,桂花在庭院栽培觀賞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元代倪瓚的《桂花》詩中有“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的詩句,說明了窗前植桂的情況。桂花的民間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高溫而不甚耐寒,為亞熱帶樹種。桂花葉茂而常綠,樹齡長久,秋季開花,芳香四溢,為我國特產(chǎn)的觀賞花木和芳香樹。其集中分布和栽培的地區(qū)主要是嶺南以北至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熱帶和北亞熱帶地區(qū),大致相當于北緯24~33°。我國歷史上的五大桂花產(chǎn)區(qū)均在此間形成。日常習慣中,人們還將桂花分成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四個品種類型,并且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也是中國特產(chǎn)茶,它香氣柔和、味道可口,為大眾所喜愛。據(jù)說1771年,我國桂花經(jīng)廣州、印度傳入英國,此后在英國迅速發(fā)展,現(xiàn)今的歐美許多國家以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尤以地中海沿岸國家生長最好。
話說至此,就不得不說桂花與淮南的淵源情深了。似乎人們通常只記得晏子使楚所說的“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那句名言,孰不知在廣袤的淮南大地之上還流傳有“淮南桂”之說。從淮南植種史來看則古已有之,因有歷代詩家游客的筆錄為證。宋人王清叔《泊淮上作》道:“楓林望盡見蒼山,桐柏飛流入楚關。潮散海門孤島出,月明渡口數(shù)帆還。客夢祗驚青瑣遠,滄波長羨白鷗閑。聞道淮南多桂樹,朝來杖策一相攀!边@首是描繪淮南多桂花的最好證據(jù)。也許有人會說那只是傳聞而或一家之言罷了。其實再看看南朝梁人李君甫的《淮南幽桂辭》:“履屐登小山,紫氣天地間。不顧鬼斧石,只是戀桂仙。幽香間淝淮,飄去楚云間。本欲歸故國,桂令吾流連。”更有劉禹錫《寄楊八壽州》:“風獵紅旗入壽春,滿載歌舞向朱輪。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騎塵中白面人。桂嶺(指八公山)雨馀多鶴跡,茗園晴望似龍鱗。圣朝方用敢言者,次第應須舊諫臣!边@里,他直把八公山稱做“桂嶺”了,說明當年八公山中不單是遍地生桂,而且也是桂滿山野,不然何用“桂嶺”一詞讓人費解呢。詩仙李白《白毫子歌》:“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夜臥松下云,朝餐石中髓。小山連綿向江開,碧峰巉巖綠水回。余配白毫子,獨酌流霞杯。拂花弄琴坐青苔,綠蘿樹下春風來。南窗蕭颯松聲起,憑崖一聽清心耳?傻靡,未得親。八公攜手五云去,空馀桂樹愁殺人!备侵毖粤税斯街泄饦鋮采木硾r。因此民間流傳自古淮南多桂樹是確有其事的了。
對桂香追尋和思念的越多,就越期望在當下,在這些神清氣爽的日子里,好好享受一個實實實在在的飄香季節(jié)。(程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