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是文化進步的載體,是人們生活中的精神食糧,在沒有電腦手機的時代,一份報紙的珍貴要高于一瓶美酒。那些年代,我們?nèi)琊囁瓶实亻喿x每一篇文字,如同暢飲和品味一桌豐盛的家宴。
回顧壽縣報刊發(fā)展的歷程,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讓我們回想而深思,寫這篇小文,也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曉,文字變成鉛字,呈現(xiàn)在紙上的不易和變遷。
《紅旗周刊》是我黨決定在壽縣創(chuàng)辦最早的黨刊。193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巡視員方運熾在壽縣瓦埠上奠寺召開壽縣、鳳臺、阜陽三縣聯(lián)席會議成立皖北(壽縣)中心縣委時,決定籌辦該刊。后由于多種原因,刊物未出。之后在1932年11月至1934年夏,中共皖北(壽縣)中心縣委出版了《皖北布爾什維克》刊物,共出刊25期,這是對內(nèi)的刊物。而對外刊物則是《皖北真理報》,共出了7期。這兩種刊物編寫的機構都是:中共皖北(壽縣)中心縣委編輯委員會,時任負責人筆名文元,真名即是張國誠。
民國22年(1933年),壽縣板橋集人冷雋創(chuàng)辦了《淮上日報》。冷雋自任社長,聘柏烈武(即柏文蔚)為董事長。社址在孔廟建筑群魁光閣內(nèi)。該報刊發(fā)行數(shù)期,具體期數(shù)不詳。同時在此年,中國國民黨壽縣黨部主辦的機關報《壽縣壽光報》創(chuàng)辦發(fā)行,報名“壽光”,為專員兼縣長席楚霖題寫的行楷字體。報上印有“中華郵政特許掛號認為新聞紙類”字樣,登記證為“內(nèi)政部警字第2589號”。社址在壽縣天后宮巷,而今老縣委大院東北隅,原將爺巷南段的前國民黨縣黨部內(nèi)。初期社長兼主編的有胡銘震(伯寅),后期有孫多植(培良)。該報宗旨是宣傳國民黨團政令主張,兼及一些商情、詩文,辟有《芍圃》文藝專欄,該報為石印4開版,3天一期,至民國24年2月10日,刊出195期。
民國32年末,壽光報改為《壽縣簡報》。國民黨壽縣執(zhí)委會民國33年1月秘字第123號通知說:“查本縣壽光報業(yè)經(jīng)遵照定章改為壽縣簡報,該報為本縣宣揚主義及政令惟一報章”。改后的壽縣簡報社址在城內(nèi)北大街279號,3日刊,4開2版!皦劭h簡報”報名為常恒芳題寫并署名。至民國34年8月,刊出143期。報刊發(fā)行人為郝毅民,其時價目本埠每月120元,外埠連郵131元。
到了民國34年(1945),壽縣縣立民眾教育館主辦《民教畫報》,石印4開2版,月出2期,到第九期時并入《壽縣簡報》,改名《民教畫刊》,每月仍刊2期。
壽縣縣立民眾教育館于民國24年(1935年)創(chuàng)辦《民眾周報》,主編吳蘊經(jīng),城內(nèi)售價8分,城外售價1角,至民國25年(1936年)12月10日,共發(fā)行8期。
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3月9日籌辦中共壽縣縣委機關內(nèi)部刊物《支部生活》,4月出刊發(fā)行。負責人李體豐,報紙是鉛印的8開4版,開始不定期,后來改為周刊,發(fā)到縣區(qū)鎮(zhèn)鄉(xiāng)基層黨支部,在1000份左右。開始在六安印刷,后由九龍崗《淮南日報》社印刷。報紙在1957年1月停刊,共發(fā)刊30多期。
1957年2月,中共壽縣縣委機關報《壽縣報》創(chuàng)刊,中間曾改為《壽縣日報》,后又恢復為《壽縣報》。報紙4開2版鋁印,周一出刊,報頭為張愷帆題書。至9月改為5日刊,到1958年8月改為2日刊,10月更名《壽縣日報》,4開4版。1958年12月5日分壽縣和安豐縣,改為《壽縣報》,安豐縣另辦《安豐日報》。四個月后,兩縣復并為壽縣,兩報也合并為《壽縣日報》,同年9月改名為《壽縣報》,報頭為謝覺哉題書。1961年1月改為2日刊,到5月31日停辦!秹劭h報》除兩期創(chuàng)刊號,共出633期,《安豐日報》共出56期。當時的辦報經(jīng)費都是靠地方財政撥給,主編是當時的宣傳部副部長黃方炘兼任。
歲月匆匆,報刊的經(jīng)歷在時光中留下記憶,記錄了時代發(fā)展的歷程。?蟮娜哪旰,在壽縣新浪文學社油印刊物《新浪》基礎上,壽縣于1995年7月1日創(chuàng)刊了《壽州報》,踏浪而行二十余年,在古城壽縣的大地上,綻放出芳香,文字的樂符奏響了新時代的強音,謳歌著古城日新月異的變化!秹壑輬蟆返饺缃褚寻l(fā)了1000多期,像千紙鶴一樣飄飛在淮南蔚藍的天空,回首近一個世紀來,那一張張發(fā)行的報紙,它是一種文化,一種信念的詮釋。(王曉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