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中游以南、八公山下這一塊地方,歷史上稱呼不少,如州來、下蔡、壽春、壽陽、安豐、壽州、鳳臺、壽縣、淮南,等等。地名不斷變換,甚至名字可以互換,行政區(qū)域邊界也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但指的都是這一塊膏腴之地。而今壽縣古城,則是這塊土地的核心區(qū)域。
為避免行政區(qū)劃干擾,引發(fā)歧義,我下面統(tǒng)稱這塊土地為“壽春”。這名字有青春不老、青春煥發(fā)的意思,我喜歡。
冬月,借考察宗教建筑之機,再次看了茅仙洞、八公山,特別在壽縣城內用腳丈量,看了報恩寺、東岳廟、孔廟、清真寺、舊州署、總兵署,以及留犢祠巷和淮上唯一狀元孫家鼐的叔祖孫蟠故居“大夫第”等。
我們穿行在壽縣古城里,按目標逐一去“打卡”。我被棋盤狀的路繞得頭有點暈乎。壽縣城面積不大,只有3.6平方公里,各景點之間實際距離都很近,但因不少地方在搞小巷改造,平增了不少彎路。不過也好,可以偷窺下尋常百姓家的普通日常。
誰家收音機里在播地方戲。我聽不出那是什么戲,覺得既像花鼓戲,也似四句推子!
整十年前的冬月,我第一次爬八公山。在先為趙將、后為楚將的廉頗將軍墓那里,第一次聽到這種民間小調。我不懂戲曲,詞也沒聽懂,但那旋律似淮河水般,回旋激蕩,既粗礪又細膩,既慷慨又委婉,把對生活的那種恨與愛,幸福與抱怨的土味,傾訴得淋漓盡致。它四句一反復,永不斷、永不息,且不斷有推高,如同一把無形的錐子,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一寸一寸直抵心里。問及才知道,那是淮南的稀有劇種——推劇。它由花鼓戲等發(fā)展而形成,因為每四句唱詞即有拖音,推上一句長腔,故名“推子”!
這里借用四句推子之名,取其推廣、推開之意,作“壽春四句推”。
一推:歷史悠久血脈長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說到今。但真要找個地方,從盤古開始說,恐怕偌大中國,只有壽春有這個資格了。
距今8億年的寒武紀時期,壽春這塊地方,就出現(xiàn)了生命。它的證明,就是“淮南蟲”化石,包括被命名的淮南中華皺節(jié)蟲,震旦安徽蟲等系列,這可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生物化石。已被國際地質學界譽為藍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此外,還有距今300萬年的古猿化石。估計盤古開天地時,八公山還不“山”,淮河也不“河”,這些東西都隱伏在壽春的某塊沼澤地里!
壽春不僅讓古生物學家頭痛,也讓考古學家頭暈。這塊土地上還有青蓮寺、斗雞臺等大量的新石器至商代文化遺址,禹王山上大禹開硤石山的“疏鑿舊跡”,舜耕山上重華(舜)耕耘之地……
遠古事情,說起來太縹緲。但實錘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壽春也可以給我們一個“摩挲青史”的機會!
壽春是能爭取“中國古都”名頭的地方。無需謙虛,因為除了“六大古都”之外,其它稱古都的地方,與壽春爭排名,誰在先誰在后還真有一辯呢。古州來國在壽春留下了名字,而可考的蔡國曾是西周十二大國之一。當然,楚考烈王帶著國之重器和王公美女東遷,來到壽春時,則確定了這里的古都地位。此后,西漢淮南國跨州兼郡,連城數(shù)十,與京師同制,更以文學著名;東漢袁術在壽春膽大稱帝,只不過他本人肉身壽命不長;東晉宋國劉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還改壽春為壽陽……與此相仿佛,是壽春長期的郡治地位。秦置壽春縣,漢初置淮南國,后漢置揚州治所,此后,晉隋唐宋元明清,無論設州、設府、設軍、設路,壽春均為治所,直到1912年州廢改縣,后來又進一步設區(qū)……其實,這也可以視為一種特殊待遇,讓壽春啥都經(jīng)歷一下。
故考察中國沿革志、輿地變遷史,壽春就是現(xiàn)實現(xiàn)成的資料庫!
這其中,最豐富、最可說道的莫過于楚、漢文化。壽春絕不限于楚文化,更是包容四方的漢文化。
特別標識應是“淮南王”。它是一個職務概念,也是地域概念,更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概念;茨贤踉竸玻@個寫了《淮南子》,發(fā)明了豆腐,還帶了一批人成仙的才子,后來則變成特殊用詞,成為一個以“融合”為特征的文化符號了;茨蠂粌H在壽春,淮南王也不僅在有漢一朝。淮南國東可至揚州,南可到長沙,淮南王則有趙、齊、宋、魏等諸淮南王。譬如北魏淮南王拓跋他,他對孝文帝的支持,可是為中國各民族融合、漢文化的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壽春歷史并不只是載諸史籍,流于眾口,它更有“地下博物館”大量文物支撐。1933年,李三孤堆出土了楚大鼎,是目前我國出土重量第一的青銅鼎,鼎形天圓地方,體現(xiàn)了楚人爭霸的意志與雄心。鄂君啟金節(jié),引來郭沫若等圍觀,才有了對楚國、南中國史乃至中國交通史、商貿史、稅務史等等的再研究再認識。楚金幣“郢爰”,居然口表諧音也是“銀元”,古今本質相通,就是錢、金融啊!
踱過歷史的青苔,步入現(xiàn)代,壽春的輝煌也沒有消失。近代中國工業(yè)史,甚至包括長三角城市群的崛起,同樣能看到壽春的力量,F(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端,是化石燃料能源的發(fā)現(xiàn)和大規(guī)模使用。而壽春恰恰站在了這個時代的頂端。誰也沒想到,老天爺、老祖宗會給淮河南岸這一片土地上的子民們留下了如此之多的財富與寶藏,讓他們無論風云如何變幻,都能在各個時代節(jié)點上踏上節(jié)拍,從不被歷史甩脫,離開正確的軌道。
二推:從來河山賦文章
我相信中國人的“天人合一”道理,絕對不會憑空而來。什么都“由來有自”,人類不過在大自然給定的條件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的先進生物罷了。
所以到一個地方旅游,我喜歡一看天文,二看大地,以及其山脈和河流,然后看依托山川地理,當?shù)厮l(fā)生的大事件場景,以及其中產生的大人物事跡。
說到“天”,中國有一條“胡煥庸線”,即著名的從東北到西南的璦琿——騰沖線,既是人口分布線,也是氣象上的降雨線(年降水量400毫米),地貌區(qū)域的分割線,文化轉換的分割線,甚至與民族居住界線高度重合。另一條更為著名,就是秦嶺——淮河“秦淮線”,是區(qū)分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地理分界線。在此線的北面和南面,自然條件、地理風貌、農業(yè)生產以及人民的生產生活習俗,多有不同。這條線,一月平均溫度保持在攝氏0度左右氣候等溫線,日均溫>或=10度積溫4500度等值線,年降雨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2500多年前的《晏子春秋·內篇》中“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條線南北之間的差異。
我在八公山上,想到這個問題時,便看下手機。今天(1月10日),淮南的最低溫度是攝氏0度,正是冬月的最低月平均溫度。
從地質上看,八公山地區(qū)地質構造,處于南華亞板塊和北華亞板塊碰撞邊界,東鄰太平洋板塊的碰撞帶郯廬大斷裂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方形成現(xiàn)在的地形地貌景觀。東西向的八公山巍峨,圍護著蜿蜒的淮河東流。往西南看,是大別山,朝北,則是一望無際的黃淮平原了!
八公山是大別山余脈!熬䴓O之山,蓄圣表仙,南參差而望越,北邐迤而懷燕。”(吳均)八公山原來也叫北山、楚山、云條山、肥陵山等。每個名字都耐咀嚼。例如北山,《詩經(jīng)》中即有“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至于它與不與“南山”相對應,“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并不須深解。例如楚山,楚地山脈山陵眾多,但古人并不在乎人說八公山氣場太大。
八公山之所以成為八公山,彰顯的是文化的力量!
“八公”之名最早見于漢朝!拔艋茨贤醢膊┭藕霉,招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幕其德而歸其仁”。(東漢王逸《招隱士章句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斗粟尺布;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而“八公山”則要到晉代了。
真正讓其出名的是淝水之戰(zhàn):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晉書》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布陳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日:此亦勍知敵也,何謂少乎?撫然而有懼色!
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是改變中國歷史方向的一次戰(zhàn)爭,也是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zhàn)略家毛澤東曾在《論持久戰(zhàn)》中點到過淝水之戰(zhàn)。毛澤東的人民戰(zhàn)爭思想曾受“淝水之戰(zhàn)”啟發(fā),或許也有可能!
淝水之戰(zhàn)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投鞭斷流、疾風之掃秋葉、風聲鶴唳、圍棋賭墅……從此世人皆知八公山,北山、楚山等再也無人提起。
我爬八公山,常驚異于山上長的一種青桐樹,它枝干挺拔,樹皮青綠,通體看不到半點兒滄桑疤痕。我詢問過,它還是八公山的本土樹種。歲月輪轉,它似乎看慣了山上四時之花輪開,四季之鳥更啼,在雜木野灌之中,永遠保持著青春朝氣,卓爾不群。這是種與時光相克相悖,卻是修煉到了不留歲月痕跡的境界,絕不會給人留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這與“八公”們的仙丹有關嗎?
淮河比八公山年輕約二百萬歲。鐘鼓將將,淮水湯湯,鐘鼓喈喈,淮水湝湝……
淮河古時與長江、黃河、濟水并稱“四瀆”。黃河、長江當然光芒萬丈,但也無意遮蔽淮河的光芒。作為當代中國七大河流之一,她擁有獨立入?,她是沿淮河兩岸人民的母親河,也不妨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春娱L約1000公里,流域人口將近2億,特別是她所孕育的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最重要的糧倉之一。在她身上,既有區(qū)隔,又兼容并包了中國南北方氣候、農業(yè)農事、社會活動、人民特性的諸多差異,最能代表中國的博大廣闊、兼容并蓄的泱泱大國的品格和身份了!
就是常被人指責的淮河水災,雖加劇了其下泄不暢的地理特征,但也是形塑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力量。甚至淮河文化,也是今天江南文化的基因之一。遙想當年,是楚相春申君放棄壽春封地,到長江下游展開新開發(fā),才有了今日江南的雛形。兩千多年過去了,江南俱是繁華地,至今猶憶春申君。把黃浦江稱為申江,上海稱為申城,蘇州還有春申君廟。而春申君的墓葬仍靜靜地矗立在壽春大地。不知他在九泉之下,看著這山河的變與不變,是神采飛揚,還是黯然神傷!
八公山與淮河相互依托,“控扼淮潁,襟帶江沱,為西北之要樞,東南之屏蔽。”(顧祖禹)過去多以軍事戰(zhàn)略地位說壽春事。但就是國家大一統(tǒng),不再有南北對峙、軍事抗爭形勢下,壽春依然是連接南北東西而居“中”的重要經(jīng)濟、商貿及交通樞紐。
今天有人說中部凹陷,也有人說中部崛起。怎么說不重要,它就在那里,它一直在那里。就如人體下腹部,是上部伸張、下部立起的關鍵,是生命的丹穴和淵藪!
楚有三戶,亡秦必楚。古有三楚之說,西楚、東楚、南楚,三楚的結節(jié)點、融匯點、生命點就在壽春!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之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在蠻遠的建康寫給壽春的《與陳伯之書》,具有永久的魅力。為什么呢?
三推:構建豐富年華鑄
所謂文明文化,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晶。人有所活動,都會努力在地表留下遺存。但在地球上留下什么東西,留多長時間,有時候要看因緣巧合,非完全依賴人力。但只要能留下來,都彌足珍貴,最最值得紀念把玩。畢竟人類的延續(xù)還得靠自己的基因,特別是文化基因。這些人類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便是文化的有形載體了!
人類想在地球表面留下痕跡,歸納起來,不過城、墻、房、道、河、溝、塘以及半地上半地下的陵等形式的構建。這些經(jīng)過大自然和時間的檢驗,數(shù)量極少,不過了了爾爾的東西,經(jīng)常惹得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史學家們終日奔波操勞,希望能多發(fā)現(xiàn)一些,挖掘一些,以讓人類的歷史更豐富一些,不斷拓寬人類生命的寬度和延續(xù)生命的長度。
非常希罕,非常珍貴,這些古跡,壽春基本上都保留有。
壽,年紀大,活得長久,吉祥之辭。誰為淮南這一塊地方取名“壽”,似已無法考證。但古人對取名字極為講究。絕不會無緣無故,而且往往一語成讖,特別應驗。
壽縣古城,屢建屢毀,屢毀屢修,至今還是一座棋盤式格局肌理均在、古城墻保存完好的“大宋之城”。壽縣城墻,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中國老百姓乃至全世界老百姓都在電視上目睹了壽縣城墻的風采。壽縣古城墻比平遙古城要早100年以上。它東南有濠,北環(huán)淝水,西為城西湖,磚壁石基,四方圍城。全長7147米,高8.33米,底寬18至22米,頂寬4-10米。墻體以土夯實,外側貼大塊青磚,通體向下欹斜,層層收分。城開四門,東賓陽門,南通淝門,西定湖門,北靖淮門。門門設有甕城,太平天國的天才將領陳玉成就是在東門賓陽門甕城折戟的。
我們看到的,遠不是壽縣城墻的全部。比如,其隱藏的科技含量,壽縣古城墻基腳特設石堤護腳泊岸,甕城內外門錯位處理,特別是在水關涵洞之上建筑月壩,這個磚石結構之圓筒狀壩墻,與城墻等高,既能對外排水,也可阻止外水灌城,有效解決內外水位差的問題。前人的題刻“金湯鞏固”,“崇墉障流”,并不是胡亂吹噓。今天,它已被寫入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史,成為構筑壽縣古城“永不沉沒”的城堡傳奇的要件之一。此外,古城墻還是若干歷史大事件的見證,如壽縣城防中首次使用“突火槍”,這可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火藥演變中的質變事件。這些成就,我覺得足以讓鄙薄中國科技、黑中國歷史的人閉嘴。對這個,壽縣古城墻也有警示,南門通淝門甕城內東壁緊貼門后有一石人像,是“門里人”?淳暗弥R,中國也要防“門里人”喲!
道。秦朝為對外用兵和國內交通,曾大規(guī)模修筑“馳道”。壽春自古以來,就是南北馳道古元康南路馳道的重要節(jié)點。當然,這早已讓位給今天的現(xiàn)代鐵路和高速公路了。
運河。壽春是通過潁水接上古鴻溝。這條通道,對壽春東引西進,北上南下,作用巨大。而今,新時代有“引江濟淮”工程,這是徹底改變安徽面貌的宏大工程,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顯示出它的不朽與偉大!
塘。天下第一塘——安豐塘。則是一部鮮活的灌溉史、屯田史、農耕史。
還有“武王墩”,它將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震撼呢?我們拭目以待!
人類不僅在地球上留下痕跡,也會對自身的發(fā)展和成長作記錄。與世界其他種族相比,中國人在這方面做得最好。而這些,壽縣古城也可為證明。
城內儒學有元代的孔廟,是安徽文廟中規(guī)模最大者;佛教有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報恩禪寺,十八尊泥塑羅漢;道教有始建于宋代的東岳廟……官有衙署,兵有總兵署……方寸之地,應有盡有。都是“一方都會”才有的排場。似乎也想以此方式,展現(xiàn)《淮南子》的“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氣象!
欄外湖山盡氛垢,斗南人物炳英靈。壽春對中國制度史、思想史、文化史的貢獻,我們也不能忽視!
循吏始見《史記·循吏傳》,起首人物便是孫叔敖。如今孫叔敖的廟還在安豐塘的北埂上,底層老百姓從未忘記他,F(xiàn)在總有人津津樂道于墨吏貪官,甚至把整個中國歷史搞成了一團漆黑。代有循吏,當然代也墨吏、貪官,特別是吏治混亂、改朝換代之際,墨吏貪官會成批出現(xiàn),但中國歷史上的官吏,絕大多數(shù)應該都屬循吏。我認為壽春的循吏特別值得我們挖掘與褒揚,除了孫叔敖,其他如李兆洛,顏伯詢等,可能比起海瑞、包公來,更易為為官的人學習,對中國的吏治史、社會治理史的貢獻更實在。上文提到的月壩,發(fā)明人是乾隆年間壽州知州劉煥,我不知他是不是循吏,但他鉆研技術、為民造福的舉動,無疑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輿論喜歡極端,喜歡對那些高標風情的人物給以極大的關注,而較少關注平實的人物,而平實才是建設、積累、能讓人看見實在的進步,而不易反彈走彎路?桌戏蜃印半[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話,說了幾千年,好像并未有人真正傾聽。
民俗,是歷史的沉淀。八公山豆腐、大救駕點心、牛肉湯,也會告訴你一個別樣的壽春。這個用文字描述,只能是萬不及一,不好意思,最好去實地體驗了。
四推:經(jīng)濟發(fā)展要爭強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是古典文學名篇:“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迷下蔡”,也是當下網(wǎng)絡流行語。所表達就是古代社會繁榮,美女如云的城市特征。
這下蔡就是后來的壽春。有人要進一步確認這下蔡是壽縣還是鳳臺,我覺得并不重要。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兩地本是一體,連辦公也是合署的。李兆洛任鳳臺知縣令,可是長時間是在壽縣辦公的喲。你看地圖,鳳臺孤突,深入淮南地方,硬是把淮河弄成個飄揚的綢帶,實在是給壽春地方添姿添色的。
司馬遷《史記》說,“郢之后徙壽春,亦一都會也!闭麄南中國,能入司馬遷法眼的通都大邑,都是商貿、交通、財稅豪強,屈指可數(shù)。那時,可根本沒有上海、廣州、杭州什么事的。“迷下蔡”,可能和改革開放初期,千萬美女俊男到深圳一樣,代表了時尚頂流。當然,她吸引、她圈粉,但她也輸出人才、輸出繁榮。上海如今繁華中國第一,是國際知名大都會,但其開創(chuàng)之功還是要推黃歇,即春申君。我想春申君去上海,絕不會是孤身一個,至少也會帶一批壽春人一道去開疆拓土吧!
“夫淮域所以能獨占優(yōu)勢者,何也?其東通海,其北界河,其南控江,其地理之適于開化,蓋天然矣!保簡⒊⿷(zhàn)國秦漢此后的漫長歷史年代里,和國家的重農政策相協(xié)調,壽春雖以軍事重鎮(zhèn)地位“吸睛”,但她的經(jīng)濟地位從未稍息。“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水,以事天子!本唧w體現(xiàn)就是整修水利和大規(guī)模屯田。芍陂,更是壽春地區(qū)乃至整個江淮地區(qū)農田水利開發(fā)的活化石。這種大規(guī)模,有組織,歷朝歷代繼承不輟,且有一定科學理念和技術支撐的屯田開發(fā),造就了發(fā)達的農田水利系統(tǒng),自然也讓壽春成為了農業(yè)生產重鎮(zhèn)。“魴魚鲅鲅歸城市,粳稻紛紛載酒船!保ㄍ醢彩┱f的就是壽春糧食實現(xiàn)自給,還有余糧供給城市和社會,滿足城市和工商業(yè)需要。這無論在什么朝代時代,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大業(yè)績。
轉入現(xiàn)代,工業(yè)的基礎是重化工業(yè),特別是現(xiàn)代工業(yè)引擎——化石能源工業(yè),壽春依然領先一步,搶得機遇得到發(fā)展。這一次,她惠及的面更加廣大,不再是滿足自身,更是在商品經(jīng)濟的規(guī)律支配下,有力支持了長三角地區(qū)乃至全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
當下進入新經(jīng)濟時代,壽春的經(jīng)濟還在調整中。但我們從歷史經(jīng)驗中得到啟發(fā),自然會對壽春經(jīng)濟抱有強烈的期待與期許!
壽春可以說是大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精縮版,充分反映了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歷程。她順應著國家和時代的要求而展開,要商時商,要農時農,要工時工,又充分體現(xiàn)了其過程的艱難曲折。繁榮過,衰敗過,也有高光時代,更多挫折失敗。但那又如何?她仍如同一只不斷涅槃重生、永遠不死的鳳凰!岸紩苯(jīng)濟,農耕生產,現(xiàn)代工業(yè)……彼伏此起,各擅勝場!
不過近幾百年來,被災害籠罩,士氣民風低迷罷了。但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風水是不是又轉回來了呢?現(xiàn)在淮河水災明顯減少,是不是一個跡象?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人力、盡人事,改變這“年”的實際計量,或把順年、幸福努力拉得長長的,或把災年、苦難盡量壓縮得短短的罷了!
或如“四句推子”一樣,一句一句地唱,波浪似地不斷向前推進,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息!
我們穿過壽縣古城的留犢祠巷——狀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成片改造現(xiàn)場。鏟車轟鳴,塵土飛揚。小巷道路大部分水泥基底已打好,個別地方已鋪上新的石板了。這里曾經(jīng)是古城中最為繁華的街區(qū),如今呈現(xiàn)的是古城區(qū)、舊小區(qū)的一片破敗景象。曾經(jīng)被人津津樂道的商店、酒館、茶館、面館,一個也不見了!皩O蟠大夫第”保存得仍很完好,只不過門窗墻壁上都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土。旁邊的路人很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指說這是狀元的長輩,不是狀元的兒孫家。有個院落的門開著,里邊似乎是家小裁縫鋪,穿著厚重棉衣的婦女在里邊拾掇著什么。
我拿到了壽縣《政府工作報告》,說2023年GDP增長8.5%,引江濟淮工程已投入使用,還在已有合阜高速公路、鄭合高鐵基礎上,又開工了新的高速公路,還不只是一條,又有一批超百億、五十億的項目在建。但我依然感覺,這些古老樸實的古街舊巷里的這些因施工而揚起的塵土,這些大時代下的小敘事,大項目之外的小項目,令人感動。它們意味的是凡人生活的一點一點進步。“主非形形非主主形無疆,無中有有中無真有無像”,留犢坊里清真寺的這副楹聯(lián)耐人咀嚼。
那不知名、甚至我都不知道是花鼓戲還是四句推子的曲調,還在巷中回蕩。我哂然,這曲調,它的生命力、穿透力都在陌上林間、閭巷街區(qū),而在賓館飯店、劇院戲樓聽來,就是嘈雜,就是干嘶。
我想找處地點,搭個角樓,去拍攝和捕捉那生活的韻味。(萬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