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神出鬼沒”原作“神出鬼行”,出自《淮南子·兵略》:“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又作“鬼出電入”,出自《淮南子·原道》:“雷聲雨降,并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 “鬼出電入”雖然是“神出鬼沒”的異體,但在《淮南子》中,這兩個成語的語義并不相同。
《淮南子·兵略》中“神出鬼沒”的所指范圍僅限于原文中的語境,指用兵出奇制勝,讓敵人摸不著頭腦。而《淮南子·原道》中的“鬼出電入”,高誘注:“鬼出,言無蹤跡也;電入,言其疾也!本渲幸鉃橄窆砘瓿鰶]那樣沒有蹤跡,像閃電那樣迅疾。“鬼出電入”同后起的“神出鬼入”“鬼出神入”,多指變化多端,一會兒出現(xiàn),一會兒隱沒,難以捉摸。
直到唐代,“神出鬼沒”才首次在新羅人崔致遠的《桂苑筆耕集》中出現(xiàn):“夙精韜略,歷試機謀,嘗犯重圍,決成獨戰(zhàn),實可謂神出鬼沒!弊源,該成語的原有義位發(fā)生擴大,用來泛指變化巧妙迅速,不容易捉摸:如形容使用兵器手法高超,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一二回):“兩位好漢,端的好兩口樸刀,神出鬼沒!”也形容做事隱蔽,難為人知,或行動無常,不可捉摸。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世上有這一伙燒丹煉汞之人,專一設立圈套,神出鬼沒,哄那貪夫癡客。”也形容說話的內(nèi)容難以捉摸。魯迅《兩地書·六八》:“我不禁好笑,答得極其神出鬼沒,似乎不來,似乎并非不來,而且立刻要來,于是乎終于莫名其妙而去!
后世“神出鬼沒”又作“神沒鬼出”“神入鬼出”“鬼沒神出”“出鬼入神”“出鬼沒神”,屬成語形式上的變化,但語義未變。如北宋蘇軾《玉堂硯銘》:“巨源之硯,淋漓蕩潏;神沒鬼出,與可之筆。”明胡應麟《詩藪·內(nèi)篇·二》:“《蜀道難》《遠別離》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測!
到了現(xiàn)代,“神出鬼沒”同樣廣泛應用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CCL語料庫中能檢索到的含“神出鬼沒”的226條現(xiàn)代漢語用例中,該成語所使用的語境各異,但更常用于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和關于戰(zhàn)爭的報道中,指用兵的出其不意。如1995年8月份的《人民日報》:“16團神出鬼沒,時而突然出現(xiàn)給敵人以猛烈殺傷,時而銷聲匿跡,無影無蹤!碑敶骷依顣悦鞯男≌f《平原槍聲》:“根據(jù)當時的新形勢,我們必須采取更隱蔽的戰(zhàn)術,神出鬼沒,速戰(zhàn)速決,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壯大自己的隊伍。”
可見,成語“神出鬼沒”源于《淮南子》,其語義在后世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原有義位的擴大,但在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神出鬼沒”往往以其本意出現(xiàn),用于形容戰(zhàn)爭中的用兵策略。在形式上,“神出鬼沒”于唐代就已基本定型,但在此后的朝代中仍有各式變體間或產(chǎn)生,不過它們都并未對該成語的語義演變造成影響。
從此可以看出,任何成語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形成,成語的形式或意義會隨著朝代的更迭而發(fā)生或多或少的變化,直至最終定型。從《淮南子》成語的整體上來看,其形式演變相較語義演變更為常見。一個成語在不同時期的文獻中會出現(xiàn)多種甚至數(shù)十種變體,這是由于使用者個人的習慣、社會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導致的。雖然這些變體多是曇花一現(xiàn),僅在某一特定時期的著作或單一文本中留下過印記,但也有變體取代成語原有形式的情況發(fā)生,如“神出鬼沒”便取代了“神出鬼行”這一最初形式,為后世通用。就成語的語義而言,成語最初只具有語源義,后在形成初期獲得字面義,又在使用過程中推衍出單個或不同的深層義,源于《淮南子》的成語在后世經(jīng)歷的語義演變中以義位擴大和義位個數(shù)增加居多。當然,成語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往往是復雜的,所以形式演變和語義演變不一定獨立存在。這就意味著同一成語在不同甚至同一時期可能經(jīng)歷著形式和語義上的雙重變化,“神出鬼沒”便是如此。(趙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