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李定,不簡單,出手就關乎兩起大案、要案:一起是慶歷四年(1044年)的蘇舜欽案,一起是元豐二年(1079年)事關蘇軾的“烏臺詩案”。兩案,間隔35年,會不會與蘇軾詩中的“壽州李定”有關?
蘇軾取道壽州,發(fā)端于熙寧四年(1071)赴任杭州通判。蘇軾此次途經(jīng)壽州(今鳳臺縣),純系因人、因事而定,他于當年七月離開京都開封,先到陳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拜謁知州張方平、看望任州學教授的弟弟蘇轍;又到潁州(今阜陽市),拜見恩師歐陽修。接著,由潁水乘船順淮河抵達壽州。在正陽關潁口入淮時,蘇軾置身“楓葉蘆花秋興長”的深秋,煙雨朦朧,作詩《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不由聯(lián)想起“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的場景,頗為激動。
詩中的“故人”,指的是在壽州(今鳳臺縣)淮畔等候的李定。在壽州,李定略備薄酒小聚,談論一番家事、國事,又匆匆揮手告別。
十月一日,山鴉噪處,黑龍?zhí)哆。五十多歲的“壽州李定”,特意起個大早,在壽州城東為蘇軾餞行。蘇軾留有《壽州李定少卿出餞城東龍?zhí)渡稀芬娮C,詩云:“山鴉噪處古靈湫,亂沫浮涎繞客舟。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將燒燕出潛虬。使君惜別催歌管,村巷驚呼聚玃猴。此地他年頌遺愛,觀魚并記老莊周。”
“今朝”別時風平浪靜,豈料當天又起大風。蘇軾從壽州城東順流而下,下一站是濠州鐘離縣的渦口(今懷遠縣城東),按說僅需一天的時間即可。由于風大,荊山、涂山“兩山控吾前”,船不敢行,當晚夜宿“五里所”(今懷遠縣西),估計明天方可抵達渦口,遂作《十月二日將至渦口,五里所遇風留宿》。
這個“壽州李定”,是誰?王明清在《揮麈前錄》卷4中查證洪州李定、揚州李定、濟南(實為齊州)李定三個李定。清代,《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77稱宋代“考李定有四”,指出濟南、綏州兩地的李定和涉及蘇舜欽獄的李定、彈劾蘇軾案的李定。我們不妨排查一二。
揚州李定,“少受學于王安石”,登進士第,任定遠尉、秀州判官,早在熙寧二年(1069年)已進京。熙寧三年(1070年)四月,以“前秀州軍事判官”的身份擢任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直到熙寧八年(1075年)十二月才出京外任“知明州”,熙寧四年(1071年)根本不可能到壽州為蘇軾餞行。揚州李定,不是蘇軾詩中的“壽州李定”,明矣。這個李定,官至御史中丞,曾因兩件事,向為世人所不齒:一件不為生母去世服孝,一件事關蘇軾的“烏臺詩案”。
齊州李定,字子山。歷任陳州司戶參軍、沂州沂水尉、開封府考城縣主簿,充大理寺詳斷官,改太子中書、通判棣州,知達州事,尋遷萊州。賜進士第,改屯田員外郎、提點成都府路州刑獄,擢三司度支判官,出為江西路轉(zhuǎn)運使、徙兩浙。數(shù)月,任成都路轉(zhuǎn)運使,遷工部郎中、直秘閣。至和元年(1054年),“會雅州有巨獄”,前去處理,突發(fā)疾病,“享年五十九”,這顯然不是在壽州接待蘇軾的人。
綏州李定,招撫為宋所用,始于熙寧年間!氨军h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于西邊!睔v任內(nèi)藏庫使、皇城使制、東上合門使、果州團練使及遙郡防御使。他的兒子李浩也官至陜西副都總管。一介武夫之家,守護邊關,與蘇軾詩中的“壽州李定”無緣。
在壽州為蘇軾餞行的,當是洪州的李定。洪州李定,其身世見之于王安石《虞部郎中贈衛(wèi)慰卿李公(虛舟)神道碑》。他的伯伯叫李虛己,“官至尚書工部侍郎,以才能聞天下”。父親是李景虛,母親趙氏是衢州趙湘之女。有兄弟三人,哥哥叫李寬,弟弟叫李實,他排行老二,曾任“洪州官”及尚書庫部員外郎。
他的表哥趙抃是北宋名臣、趙湘的孫子,曾拜參知政事(副宰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為杭州知州,繼而遷知青州、成都府及越州。大約在趙抃知越州上任不久,“豫章李定”前去看望,并在越州會稽蘭亭留下“題字”。趙抃寄給李定一首《別后寄表弟李定》,詩云:“之官雖異數(shù),行棹欲同仙。……境上依依過,江南水拍天!
趙抃于熙寧七年(1074年)六月至熙寧十年(1077年)五月知越州。期間,洪州李定,“奄忽”去世。他得知這一消息,格外悲痛,寫下《外弟李定少卿挽詩三首》,其二云“少列吾姑子,懷能負俊良。歌詩追李杜,筆札出鐘王。道指三千遠(予時還朝,道至南康軍,奄忽),年踰六十亡。嗟哉長已失,冠劍失威光!蔽闹凶⑨屩械摹澳峡弟姟,太平興七年設立,轄星子、建昌、都昌三縣。其祖輩居住在豫章。隋朝改豫章郡為洪州。唐置豫章縣,宋為建昌縣,先后為洪州及南康軍管轄。如此說來,史載“豫章李定”與“洪州李定”“建昌李定”當為一人。
李定“年踰六十亡”,以此上推,他在熙寧四年(1071年)與蘇軾會面時的年齡,當在54歲至58歲之間。趙抃對逝者表弟李定以“少卿”稱之,“少卿”當是其最后的官職。據(jù)《宋史·李虛己傳》載,“虛己、虛舟又以孝友清慎世其家。虛舟之子寬,為尚書金部郎中;定,為司農(nóng)少卿,為吏頗有能名!崩疃樗巨r(nóng)少卿,與趙抃“外弟李定少卿挽詩”所載“少卿”之職吻合。
洪州李定與晏殊的關系,《揮麈前錄》記載有誤。這個李定,不是“晏元獻公之娚”,而是晏殊的內(nèi)弟,因晏殊是李虛己的女婿。
坊間傳言,洪州李定與慶歷四年(1044)蘇舜欽“賽神會”案有關,主要材料出自魏泰《東軒筆錄》和朱熹《朱子全書》!百惿駮保侵赣脙x仗、瑟鼓、雜戲迎神,集會酬祭。宋代史學家李燾并未采信李定參與“賽神會”案的說法,他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53中予以注釋,“(蘇)舜欽等坐責,乃御史劾奏。又當時但借此以傾杜衍爾,李定無聞,今不取!
洪州李定與蘇軾結(jié)識,有“故人”之說,可能與三個人有關。一是李定的伯父李虛己。李虛己曾任四川遂州(今遂寧市)知州,從《宋史·李虛己傳》和李虛舟《神道碑》推知,其無子或有子早亡而不書。去官多年的李虛舟,攜子李寬、李定前往遂州小住,合情合理。蘇洵之父蘇序(973—1047)與李虛舟(971—1059)年齡相仿,李虛己與蘇序頗有“詩名”,兩家交往似有可能。二是李定的表哥趙抃,在任成都轉(zhuǎn)運使期間舉薦過蘇洵。嘉祐五年(1060年)八月,眉州進士蘇洵任試校書郎,得益于“趙抃等皆薦其行義,推于鄉(xiāng)里”。三是文壇領袖歐陽修,牽線架橋。裴如晦知吳江,歐陽修邀請王安石、蘇洵、梅堯臣等賦詩為之送行。蘇軾、蘇轍考中進士,與父蘇洵名揚京都。此后,蘇洵“在京師,學者多從講問”(《東坡題跋》卷4),想必李定也會參與其中。
李定在壽州,他并非壽州人,稱“壽州李定”必有緣由。北宋壽州州治在下蔡縣(今鳳臺縣),在“城東龍?zhí)丁睘樘K軾餞行,當系盡地主之誼。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太常少卿、知壽州許遵權判大理寺”,離開壽州回京,接替許遵知壽州的,會不會就是洪州李定?以“少卿”身份任知州,不乏其例。蘇軾《蘇軾文集》卷38載有《司農(nóng)少卿范子淵可知兗州》。陳希亮知壽州,也是以少卿的身份,《安徽通州》卷115載有“陳少卿,知壽州”。從《壽州李定少卿出餞城東龍?zhí)渡稀返谋硎隹,系知州地名與官階并稱。此類表述,如王安石《上揚州韓資政啟》,即是韓琦以資政大夫的身份知揚州,比比皆是。李之亮《兩淮大郡守臣易替考》據(jù)此推斷李定在熙寧四年(1071年)至熙寧五年(1072年)任壽州知州,當是!皦壑堇疃ā,即為知壽州的李定。
二十三年后,蘇軾赴任虔州知州,忽然憶起熙寧四年作詩《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的壽州境遇,頗為感嘆:“余年三十六赴杭倅過壽作此詩,今五十九,南遷至虔,煙雨凄然,頗有當年氣象也!碧K軾至壽州之日有雨,與李定相會于“煙雨凄然”,可謂是另一個層面的“時也,勢也”。
風雨人生,人生無常,不只是一代文豪蘇軾品出來的“宦海沉浮”。宋代的李定們更不止三四,泯滅于史海者大有人在,與蘇軾有關的就有洪州李定與揚州李定二人,自當各品滋味風雨中。(孫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