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鳳凰安徽
蕪湖市蕪湖縣里有這樣一位熱心人,他有著兩種不同的身份:既是《蕪湖日報·蕪湖縣周刊》的一名記者,同時也是一名助學志愿者。平日里,經常全縣各處跑采訪寫稿子,在工作之余,他又主動轉變角色,成為一名熱心助學的愛心志愿者。他就是蕪湖縣金橋助學愛心協會發(fā)起人——張知明。
年幼家庭的貧困磨練了張知明勇于創(chuàng)新、奮力拼搏的精神,更孕育了張知明扶貧濟困的愛心種子。2006年2月的一天,陶辛鎮(zhèn)一名19歲白血病患者的姐姐找到張知明求助。他就在蕪湖縣政務信息網和蕪湖縣周刊上開了一個救助欄目,愛心人士反響很熱烈,共募集了6萬多元。這讓張知明初次嘗到助人為樂的愉悅,也開始了他的助學路。
說到發(fā)起助學活動,張知明的記憶一下子回到了10年之前,“在為白血病患者募集善款的過程中,江蘇常熟秦川義工胡啟海、江陰螢火蟲愛心社牟高舜等向我表達了捐資助學的意愿!
2006年4月5日,胡啟海、牟高舜等一行10多人來到蕪湖縣,在張知明的安排下實地走訪了10多名貧困生,達成一對一捐資助學的對子。這些結對的學生從小學開始結對,每年500元或800元不等,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yè)。
在走訪貧困生的過程中,一種童年的艱辛從記憶深處走來,一種莫名的憂傷漸漸寫在了臉上,一種助學的愿望在心里升騰。在灣沚鎮(zhèn)肖垾村,他們找到萬子璇的家。孩子十來歲。母親云南人,生下她就離家出走了。爸爸是奶奶抱養(yǎng)的,頭腦不好,常年在外,也不知道是生是死。奶奶已經70多歲,種一點山地,住的是土房,蓋的是瓦,兩個人相依為命?吹竭@樣的情景,張知明一陣心酸。他拿出500元錢給萬子璇奶奶,要她給孩子買一點好吃的、好穿的以及所需的學習用品。他鼓勵萬子璇放下包袱,好好學習,靠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走時,奶奶送到門口,對他說:“我活著還沒事,還能支撐,我已經這一大把年紀了,說不定哪一天就不在世了,這么點大孩子該怎么辦啊?”說著,淚水就從渾濁的眼中流下來。是啊,70多歲的人,說走就走了,沒長成的孩子舉目無親,該是怎樣的境地!奶奶說話抹淚的樣子,至今還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從肖垾回來,張知明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如此貧困的學生如果沒人幫扶,該如何成長啊。同時,農村還有不少像萬子璇一樣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學生。
2007年9月,一個新的學年開始。張知明和一些熱心愛心助學的人士一起,倡導籌劃成立蕪湖縣金橋助學愛心協會。協會實行零會費、零賬戶,保證愛心人士捐助的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學生身上。張知明還向小編解釋了取名“金橋”的原因,所謂金橋就是要做愛心人士和貧困生之間的橋梁。而活動目的就是助學,因為助學“助”的是未來。
張知明積極組織貧困生的考察、結對、幫扶活動,無償提供考察車輛。他們深入貧困生的學校、家庭,現場了解貧困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察看貧困生的家庭狀況,并拍照登記,形成考察筆記,然后在網上發(fā)布,供愛心網友選擇結對。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07年9月以來,張知明和愛心人士一道已經累計組織考察活動600多次,參加活動逾千人次,考察貧困學生300多名,成功結成愛心助學對子200多對,活動累計現金200多萬元,另涉及衣服、學習用品等,給孩子們帶去了歡樂與知識,并獲得了社會好評。
在助學的過程,張知明也遇到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困難:一是結對斷“鏈”,原來結對好了,由于種種原因,結對不下去了,又得千方百計想重新“鏈”接上。二是由于是長期結對,學生情況變化大,每年送助學款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三是資金支持容易,心理疏導難。他們結對的學生中,有些人因為家庭原因拘謹、自閉、不樂觀,只能靠志愿者們聯系交流疏導,但效果不明顯。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金橋愛心協會依然堅持助學路,在張知明眼里,有愛心,能擔當,多吃苦,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志愿者。他認為,志愿者是愛的使者,是社會和諧的因素,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志愿者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要求。
他坦言,他的助學動力就是愛心人士對他說:“你給我找?guī)讉學生,我想結對!”因為愛要傳遞,他的工作就是傳遞愛心人士的“愛心”。社會上愛心人士越多,他工作的動力就越大。
在問及做愛心助學活動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時,張知明這樣說道:“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己之力,惠及他人,內心會有一份安寧,一份生長著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