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剛,是鳳臺縣錢廟鄉(xiāng)劉樓村北新隊農民,承包2.1畝耕地,全家6口人,由于我和妻子都患有長期慢性病,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家里的生活異常貧困。近幾年來,是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恩澤,才使我走上致富路。
我出生在西淝河岸邊的一個貧困村,父母早逝,我很小就獨自一人漂流在外。20多年前,我在貴州打工做建筑活時,認識了當地女孩劉曉聞,通過兩年的相處,2000年我們結為夫妻回到了鳳臺老家劉樓村,當時借住在好心鄰居的兩間舊房子里。由于家里地少,妻子又經常生病,醫(yī)藥費用開支較大,還有4口人需要撫養(yǎng),僅靠2.1畝地和我在外打零工維持生活,全家人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上。
就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鄉(xiāng)村干部來到我家了解情況,溝通交流做工作,問我未來的打算,向我講解扶貧攻堅政策和全縣即將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情況。從思想上激發(fā)我立志擺脫貧窮的信心和動力,鼓勵我振作起來,面向新生活。
2014年,在精準識別貧困戶時,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鄉(xiāng)村領導和駐村扶貧工作隊根據我家情況,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我家6口人都申請辦理了低保。
近幾年,在鄉(xiāng)村兩級干部的幫扶下,我們家人看病、定期復查、拿藥都有保障了;2016年,鄉(xiāng)政府資助2萬元幫助我家蓋了房子,讀初中的大女兒和兩個上小學的女兒的各種費用全免了;此外,每個小孩每年還補助1000元用于購買學習用品等,鄉(xiāng)結對幫扶干部也為我的幾個孩子送來了書包文具、玩具、食品等,讓我們深受感動。村里還采取集中的方式幫我家安裝了光伏,每月光伏發(fā)電這一項補助我家100元。
去年,國家實施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項目,村里成立了一家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產銷聯動,對貧困戶進行了免費培訓,并免費為我家送來了一臺草繩機,草繩加工簡單易學,時間上自由靈活,妻子在家加工草繩,草繩廠以每盤7元的價格負責上門回收加工好的草繩,僅這一項,我家每月能增收400多元。
2016年,村里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籌資近5萬元,在我家大門口搭建了一大間彩板房,幫我家購買了一套大型大米加工機械,廠家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會妻子如何操作,附近村民紛紛前來加工大米,每年為村民加工大米的收入有4000多元。
近兩年來,我的家鄉(xiāng)大張旗鼓地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街道綠化亮化,扶貧工作隊安排我去幫助修下水道、鋪街道路面磚、栽植樹木花卉等,每月收入2000多元。
如今,我家的生活日漸起色,2017年實現了脫貧的目標。妻子逢人便說:“現在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感謝新時期扶貧的好待遇!
(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欒緒標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