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長得特別白。村里的舅奶姑婆見到我總開玩笑地夸我說:“這丫頭真俊,是吃“洋面”長大的吧?” 我當時并不知道“洋面”是什么,心里竊喜地想:白,難道和我喜歡吃白色的豆腐有關(guān)?
那時候,家里窮,我媽偶爾會買點豆腐給家里改善伙食。經(jīng)常來村里賣豆腐的是東面仇集過來的年輕阿姨,梳著兩條又黑又粗的大辮子。大辮子阿姨有一副好嗓子,那悠長悠長的吆喝聲,還帶著拐彎的聲調(diào),極有韻味地鉆進小村莊里的每個角落。“豆腐喔……豆腐…”每當聽見這熟悉地吆喝聲,無論我是在家里嬉戲,還是在外邊玩耍,她的聲音總是能立馬捉住我,讓我趕緊去喊我媽,生怕慢了一步,豆腐就賣完了。我媽手里拿著一個可以盛豆腐的葫蘆水瓢,我就跟著她興高采烈地走到豆腐擔前。看到大辮子阿姨挑著兩個大竹筐,上面用吊布蓋著已經(jīng)賣了一大半的豆腐塊。豆腐的表面并不是那么白,應(yīng)該是黃白色的,表層還有縱橫交織的紋路,我媽說那是壓豆腐的餾布留下的。大辮子阿姨用刀劃開一塊,有時候她高興還會先切下一小溜笑著遞給我。我最喜歡吃那外邊一道硬硬的豆腐邊兒,清甜的豆香在唇齒間充溢蔓延,讓我覺得好滿足。
在家境貧苦物資匱乏的童年時代,豆腐就是我們改善伙食的美味佳肴。
記得過年時,家里會提前泡好黃豆,然后提到南邊周二家的豆腐坊去磨豆腐。我媽會用豆渣做成豆腐圓子。這是我們那里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白菜豆腐包子、蘿卜炒豆腐、或者是大蔥熗豆腐,那時的豆腐便宜,平時偶爾吃幾次,但過年時可以吃個夠。
以前我以為豆腐只有那幾種做法,直到我來到淮南,才真是大開眼界。
2001年9月初,我剛來到淮南就聽說9月15號要舉辦“豆腐文化節(jié)”。心里一直納悶兒:豆腐還有節(jié)?后來查閱資料才知道,原來豆腐的發(fā)源地就在淮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兩千多年前淮南王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術(shù),與門客“八公”修道煉丹。結(jié)果仙丹未成,卻無意中制出了豆腐。
吃其然,終知所以然。讓我更加對豆腐美食情有獨鐘。
在電臺工作時,我曾去祁集的豆腐手工作坊采訪,也到過八公山的豆制品廠參觀豆制品的生產(chǎn)加工過程,最讓我嘆為觀止的是在豆腐烹飪大賽上看到的一道道別具匠心的豆腐菜:“壽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錢豆腐”……或煨、或煮、或煎、或炸、或溜……攏絲、雕刻各顯身手,上百款造型逼真、色彩紛呈、鮮美異常、風味獨具的豆腐菜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尤其那道經(jīng)典的“劉安點丹”,不僅口感滑嫩細膩,醬鮮甜潤,還原當年發(fā)明豆腐時的情景,堪稱神奇。
前幾年,我在婆婆家吃到了正宗的八公山豆腐:“晶瑩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質(zhì)地細膩,托于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于湯中久煮而不沉碎”。婆婆通過豆腐的口感,就能判斷出來這豆腐是用火燒的,還是用氣燒的。實在是佩服!
對了,機緣巧合,我的先生就是八公山人,恰好他也姓“劉”,我的生日是9月15日,豆腐文化節(jié)這一天。或許,這就是冥冥之中我與“豆腐”的緣分吧。(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