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轉(zhuǎn)眼離開淮南已有些日子,但故鄉(xiāng)的許多往事還是歷歷在目,讓我魂牽夢繞,屢屢記起。印象最深的還是淮南市興建第一條水混馬路田家庵淮河路的許多往事。那是一條東西走向、二三華里的馬路,可別小瞧今日有些冷清的馬路,建市初期,那里卻是繁華一時、榮耀一時。一條馬路集政府機關、金融、商貿(mào)、娛樂、餐飲、洗浴行業(yè)和鐵路、水路交通于一身,見證著淮南市的發(fā)展歷史。
淮河路的東頭是淮南最早的火車客運站——田家庵站。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出門乘車南上北下都要從這里上車,歷史上的田家庵站雖不大,卻十分繁忙,貨運、客運一應俱全,是淮南線的中樞,車站整日汽笛長鳴,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好一派熱鬧景象。入夜時分,車站仍燈光通明,不失日間繁忙,熱情迎接著南來北往的旅客。
走過一個路口,就可見一座高大的廠房,頗為壯觀,機器轟鳴,那就是淮南市現(xiàn)代化企業(yè)之一的淮南面粉廠。位于淮河之濱淮河路畔的淮南面粉廠,始建于1946年,此后幾經(jīng)擴建,是我市四大老企業(yè)之一,為淮河路增色不小。
樓房的正對面是當時淮南市金融中心、市人民銀行所在地。穿過一個小院才能進入銀行營業(yè)大廳,偌大的營業(yè)大廳內(nèi),典雅別致的吊燈高懸,燈光通明,照亮整個大廳。大廳柜臺前擠滿了前來辦理業(yè)務的人,存款的、取款的、轉(zhuǎn)賬的,十分忙碌。
再向西行數(shù)米,淮河路和淮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是淮南市建立最早的、也是最繁華的商場之一的淮河商場。記憶中淮河商場的貨物琳瑯滿目,小百貨、食品、日雜、服裝、布匹、文具等應有盡有,市區(qū)居民和周邊郊區(qū)進城人員大都在這里購物。那時我印象較深的是賣布的營業(yè)員最為繁忙,他們將市民憑布票購買的各色布匹一尺一尺地丈量,忙得不亦樂乎。
商場對面就是淮南國光照相館,這是淮南市最早的一家照相館。據(jù)說老攝影師是南方人,技術一流,服務周到。照相館顧客盈門。印象中每次櫥窗更換新照片時,不大的櫥窗前總會引無數(shù)俊男靚女駐足長看。
和照相館比肩而立的是淮南市久負盛名的飯店——淮田小吃部,飯店共兩層,各種菜肴十分豐富,最出名的是淮揚菜,飯店賓客盈門,高朋滿座,燈紅酒綠,令人難忘。
小吃部對面是田家庵早期浴池——爽園。這里不得不多說幾句,小時候和父親經(jīng)常光顧那里,我記得到那洗澡最怕下池子,服務員總是把水燒得滾燙要在大人多次呵斥下才敢下去,三下五除二洗洗,趕快上來。上來后有小床可以休息,大人們敲背、搓腳,我們可以盡情地躺著休息。浴池里不時傳來小販“蘿卜、花生、五香干子、油炸蠶豆花”的叫賣聲,花上一兩毛錢買些蘿卜、花生等邊吃邊休息,那個愜意,簡直令人無法形容。
再向前走,便是五金商店,商店對面是淮南市醫(yī)藥公司,臨街是大藥房。最值得提起的便是那位于路口的半圓形小樓淮南回民飯店;茨匣孛耧埖晔且患覍iT經(jīng)營回民飯菜的高檔特色飯店,里面的員工大多是回民,飯店做得一手地道回民菜肴,“宮保羊肉”“紅燒牛肉”“涼拌牛肚”“五香牛肉”“紅燒牛板腸”“蟹黃包子”“雞汁豆腐腦”等令人贊不絕口,我們也經(jīng)常光顧此地。值得一書的是,名噪江淮的淮南牛肉湯,經(jīng)考查,正宗的發(fā)源地就是這里。我曾和原回民飯店經(jīng)理兼淮南牛肉湯協(xié)會副會長梅經(jīng)理攀談過,得知淮南牛肉湯在總結(jié)民間制法的基礎上,將牛骨、牛肉、牛雜等洗凈,精心熬制成湯,熬到湯濃醇鮮為止,然后放一些日常的蔥、姜、辣椒等佐料,再加上粉絲、千張、豆餅等一燙,一碗味足味厚、風味獨特的牛肉湯就完成了。現(xiàn)在由于人們口味的變化,加上生牛所食飼料的變化、環(huán)境的影響,已很難熬出原先的味道,現(xiàn)在要加一些八角、肉桂、大茴、小茴、花椒、大料等中草藥熬制后才能達到原先的香味。淮南牛肉湯因風味獨特,食之回味無窮,老少四季皆宜,已風靡大江南北,聽說有人正在策劃“申遺”呢!那可要從源頭認真做起,否則難免功虧一簣。
從回民飯店向北行幾十米,就到了淮南輪船碼頭,早年間由于乘船便宜,坐船的人特別多,碼頭也就十分熱鬧。至今“淮光”“淮偉”“躍進”客輪的風光還令人津津樂道。
一路向西,不多久我們就來到了市新華書店舊址,毛澤東主席手書的“新華書店”幾個大字高高地鑲嵌在墻上。那是我們孩提時代最喜歡去的地方,每次去時我們都流連忘返。
說到新華書店,不能不說相距甚近的兩個地方:一是高大寬敞的北菜市,菜農(nóng)、菜販每天大清早就來到這里向市民提供新鮮蔬菜,還有鮮活的水產(chǎn)品,菜市在市場放開時購銷兩旺,后一度蕭條;另一處是淮南市著名的劇場——淮南紅風戲院。戲院建于解放初期,是淮南市建市初期規(guī)模較大的戲院,每天演出不斷。那時沒有電視什么的,電影也較少,聽戲是廣大市民的唯一喜好。小時候父親曾多次帶我去聽戲,每次總是走著去,背著回來。紅風戲院可是淮河路邊最熱鬧的一個地方,賣瓜子、花生和其他各種小吃的叫賣聲不斷,電石燈吱吱作響,引無數(shù)人駐足購買,常常通宵達旦,使人流連忘返。
在淮河路老街上不能不說一說亨得利鐘表店,早年亨得利鐘表店就地處淮河路中段最繁華的地方。鐘表、眼鏡一應俱全,店面雖不大,但十分整齊、干凈!罢\信經(jīng)營,童叟無欺,服務至上”的店訓懸掛店中間,由于服務周到,技術較好,市民十分信賴,生意也十分紅火,現(xiàn)在店面規(guī)模擴大了許多,“亨得利”也成為中華老字號商標,但發(fā)跡之地卻在淮河路。
華燈初上時,即是淮河路夜市開始時,那時美食小吃大都集中在靠近新華書店的十字路口,各種鹵菜應有盡有,最有名氣的當數(shù)“梅家燒雞”了。那燒雞用料講究,配方獨特,一走近就香味撲鼻,觀之秀色可餐,用手一抖,雞骨和雞肉兩分,香滑爽口,現(xiàn)在不知是否還有,如沒有可是淮南美食的一大損失。
再向西一直走到頭,就到了淮河路的盡頭——淮南市田家庵小島,那是一個漁船、商船避風、歇息的港灣。早先小島四周淮水環(huán)繞,綠樹成蔭,上有人家,燈火闌珊處,月夜看漁歌唱晚,別有情趣。
入夏季節(jié),在淮河路老街一路徐徐走來法梧蔽日,十分涼爽,整個老街還設有老供電局、鹽務局、雜貨店、糧站、醫(yī)院、供銷社、醬園廠等,久負盛名的華東旅社、層樓旅社也在這條街上。一條短短的老街分布如此合理功能如此齊全,至今仍保持這樣完整,在其他地方著實不多見了。
由于城市的發(fā)展,城市中心開始向南、向洞山方向發(fā)展。中心的轉(zhuǎn)移使昔日一度喧囂、熱鬧的老街不再風光依舊,老街政治、金融、商貿(mào)、文化中心的形象也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繁華落幕,往日的老街已走過一段精彩的時光,一幢幢風雨老屋還在敘述往日的故事。我想我們今后如果能把記載著淮南市一段發(fā)展歷史的淮河路,打造成淮南風情一條街,那將是一件何等功德無量的事。當有一天我們再次徜徉在這條小路上時,我們將盡情地回憶,縱情地回味,感知它歷史的韻味、文化的品位。
田家庵淮河路,那景、那情、那人、那物,應成為淮南市一路走來不可磨滅的印記,更與淮南的發(fā)展緊密相連,耐人回味,讓人感慨!(汪積瑞)
圖為淮河路上的東風旅社。 (曹 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