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壽縣窯口鎮(zhèn)窯口街道,提起平慶蘋一家,街坊鄰居都直搖頭,“一家人太難了!”她告訴記者,自己和兒子女兒都是視力二級殘疾,孫子智力也有問題。家中只有4.4畝土地,生計難以維持。在納入貧困戶之前,家里收入全靠低保、殘疾人補貼這些政府“輸血”救助。
2016年,窯口街道“兩委”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公示等環(huán)節(jié),嚴格按照“兩評議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程序,確定平慶蘋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貧困戶因為一家均有殘疾,他們不僅在物質上貧困,而且心理很脆弱、很自卑,不愿意與外界接觸!睅头鋈藟劭h窯口農商行職工門傳紀告訴記者,一開始接觸平慶蘋一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幫扶難度很大,為了鼓勵他們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在安排落實各項脫貧措施的時候十分注重對貧困戶的心理疏導。
“我們在對平慶蘋一家的幫扶時,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窯口街道包村點長李靜介紹,第一步,精神扶貧,先把這一家人的心結打開,讓他們打開心門,走出家門。第二步,大力宣傳扶貧政策。用他們聽得懂的話,講他們需要知道、急需知道的政策。第三步,通過深入開展調研,多次到家里與他們促膝談心,讓貧困戶共同參與分析致貧原因,尋找脫貧措施,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愿的基礎上制定脫貧計劃,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
李靜告訴記者,平慶蘋家不同于其他家,全家沒有一個普通勞動力,但全家都能出力,這就考驗我們幫扶干部能不能做到“精準施策”。如果只是單純的“輸血”,她一家經(jīng)過社保兜底,是可以實現(xiàn)脫貧的,但這種脫貧是低質量的,缺乏內生動力的。
扶貧干部充分認識到,要想實現(xiàn)高質量脫貧,關鍵在于“造血”。窯口鎮(zhèn)黨委、政府一方面引導平慶蘋通過扶貧小額信貸的“一自三合”模式,貸款1萬元加入國運葡萄合作社股權量化獲得收入。通過為她家代繳醫(yī)療保險,安裝自來水,解決他們飲用水問題等措施解決她家“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另一方面,安排平慶蘋在國運葡萄合作社務工,增加家庭收入;推薦她的女兒參加職業(yè)技能培訓學習,現(xiàn)在女兒已經(jīng)在田家庵區(qū)從事盲人按摩,年純收入2.4萬元;介紹她的兒子到窯口鎮(zhèn)食品站務工,年純收入2.3萬元……
街坊鄰居現(xiàn)在說到平慶蘋,都會伸出大拇指,“一家人雖都有殘疾,但憑借著自己勤勞的雙手把困難的生活過得如此美好,也是我們全村人民學習的榜樣!
平慶蘋經(jīng)常說:“日子得自己過,國家的好政策幫助了我們,村委會這么用心幫我,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平慶蘋一家懷揣著把日子過好的信心和決心,不等、不靠、不要,每個人都用心地從事自己的工作,靠勤勞雙手奮斗,年收入達到6萬多元,達到且超出脫貧標準,徹底甩掉了貧困戶帽子。
“作為一名殘疾人貧困戶,我的生活有許多不幸,但我又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有了幫扶部門和殘聯(lián)的幫助和支持,我們家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說到未來,平慶蘋信心滿滿。(記者 周瑩瑩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