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乱高清成免费视频-久九久国产九九-自拍视频在线看伦-亚洲免费国产视频

  • <menu id="8gamy"></menu>
    <blockquote id="8gamy"></blockquote>
    <strike id="8gamy"></strike>
  •  
    |
    |
    |
    |
    |
    |
    |
    |
    |
    |
     
    首頁 > 見證40年大型征文 > 咬定青山不放松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對于紀念活動要加強監(jiān)管
     與古人做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紅娘獎”讓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養(yǎng)營商環(huán)境“清新空氣”需久久為
     “愛的后備廂”滿載的是親情與鄉(xiāng)愁
     從春節(jié)習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縣區(qū)傳真
     我市開展“質量月”專題宣傳咨詢活
     潘集區(qū)構建基本養(yǎng)老保險立體化宣傳
     鳳臺縣多措并舉推進“鳳糧入川”
     八公山區(qū)扎實推進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
     毛集實驗區(qū)招商引資保持良好增長態(tài)
     田家庵區(qū)“春風行動”突出精準扶貧
     八公山區(qū)全力應對H7N9疫情防控
     謝家集區(qū)成功搗毀一處食品加工黑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
    【字體: 】 發(fā)布時間:2018/12/17 9:18:08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感想

    黨的十八、十九大以來,我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精辟理論后,深有感觸,使我們從植樹造林、傳承弘揚鐵軍精神的樸素感情,上升到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生存和綠色發(fā)展的理論高度。回顧總結16年來淮南新四軍紀念林建設歷程,更加堅定了我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和信心。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安吉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如今,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植綠、復綠、增綠形成的一片片綠地,詩情畫意般呈現在中國大地上。16年前,我們在上窯山的植樹造林就是一場綠色行動。正如淮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在2004年9月18日下發(fā)的一份通知上所說:“2002年底,由市新四軍研究會的倡議,在上窯森林公園南側興建了新四軍紀念林。其后,在社會各界、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參與下,人大林、記者林、夕陽林、學子林等30多處義務植樹綠化區(qū)相繼興建,形成了以新四軍紀念林為核心的省級義務植樹示范基地,在省內外產生了良好影響!

    時間倒推到2002年10月15日,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發(fā)出了“關于興建新四軍紀念林的倡議書”,倡議中說:興建新四軍紀念林“為建設‘綠色淮南’添綠加彩。”“這也是我們這些新四軍老戰(zhàn)士、老同志在有生之年,老有所為,為實現‘綠色淮南’的宏偉構想做一件實事、好事。通過興建新四軍紀念林,在綠化大地、美化環(huán)境中,也可增強人們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薄拔覀儓孕,只要想盡千方百計,不惜千言萬語,不辭千辛萬苦,新四軍紀念林一定能夠又快又好又省地興建起來!币患埑h,全市相應,新四軍老戰(zhàn)士、省市各級領導和一些單位學校公司,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時任新四軍研究會會長的高曙主持召開常務會長會議,委托單星、宋長漢、柴慎顯、丁超群為興建紀念林的籌建小組,新四軍紀念林建設由此拉開帷幕。

    在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全市人民的支持下,經過8個多月的奮戰(zhàn),克服了寒冬臘月、非典流行、烈日炎炎和洪水沖擊帶來的種種困難,2003年7月1日,淮南新四軍紀念林隆重揭碑。高曙的一席話道出了我們的建林心聲:“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tài)文明社會,是時代的軌跡,歷史的重任,加快林業(yè)發(fā)展,建設綠色淮南,推動全社會參與綠化家園的工作,這是一項光榮的公益事業(yè)和基礎產業(yè),要積極參與、多作貢獻!

    單星曾兩次應邀在全市綠化會議上介紹新四軍紀念林情況,反響熱烈。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和省林業(yè)廳先后在淮南召開現場會,紀念林被林業(yè)廳授予全省義務植樹示范基地光榮稱號。新四軍紀念林已經由當初的65畝“擴大到3000多畝,栽植了各類名貴樹52科143種,達數萬棵,茂密的森林改善了上窯山南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效地保護了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薄皳2005年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67.2%上升到72%。正是由于新四軍紀念林景區(qū)的建設,給上窯森林公園添綠加彩,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12月升格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9年獲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qū);2010年被國家林業(yè)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生態(tài)文化協(xié)會命名為“國家生態(tài)文明教育基地”。市委、市政府先后于2009年和2013年授予市新四軍研究會“淮南市林業(yè)工作先進單位”、“淮南市創(chuàng)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突出貢獻單位”。2013年,時任省委書記張寶順批示:“淮南市新四軍老戰(zhàn)士、老同志造林育人的事跡十分感人,應大力宣傳!笔∥麄鞑堪l(fā)通知要求各媒體要大力宣傳,并撥?钣墒‰娨暸_拍攝《青山不老》專題片。2009年,單星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并赴京參加表彰大會;2014年,市新四軍研究會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會長魏耀民赴京出席表彰大會,他們先后受到習近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2013年11月9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闡述了生態(tài)理念:“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被叵胛覀冊谏细G山植樹造林的過程,對此感觸特別深刻。

    2002年,我們在上窯山興建紀念林,植樹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土地。我們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別是省、市財政的支持,采取了3種方式解決植樹的土地問題。

    一是向上窯村等購買土地。花果山是新四軍紀念林景區(qū)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初植樹造林的山崗。2002年之前,這片占地75畝、隸屬于上窯村的山地,曾出租給杰浩公司。2002年10月,研究會想在這里興建新四軍紀念林,杰浩公司深明大義,終止了租賃合同。這片山地由上窯林場進行了回購。在建林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在一塊屬于上窯鎮(zhèn)楊姓人士的土地上,開來了推土機、挖掘機,想要蓋房子,我們立即向相關部門進行了報告,最終市里買下了這塊土地,用于植樹造林。就像這樣,在上窯購置了200多畝山坡地,退耕還林,綠化山崗。

    二是遷墳騰地。紀念林在建設過程中,經過與家屬的多方工作和財政配合,曾經遷走墳墓600多座。一座墳墓騰出的土地能栽樹5至6棵,上窯山遷墳騰出的土地就能栽3000多棵樹。

    三是在荒坡隙地植樹。紀念林景區(qū)向西拓展到西山,西山原本是荒坡,我們就動員幾家單位在荒坡上植樹,在隙地里植樹,見縫插針植樹,如今的西山上有紅楓園、石楠園、宣傳苑等大片綠化區(qū)。

    上窯山植樹造林16年,采取這些措施,解決了“樹”與“土”的關系,深刻體會到習近平“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論斷的精辟。同時對“水的命脈在山”的認識我們也在逐步加深。

    在上窯山種了樹,必須要有水,有水才能養(yǎng)樹,有水才能養(yǎng)山。因此,在植樹造林的同時,我們對山上原有的水塘溝渠和泉眼進行了修復性的開挖,按照養(yǎng)樹、養(yǎng)山的原則,讓修復后的一座座池潭在綠樹之中蜿蜒,顯現出“桃花潭水深千尺”“楊柳青青江水平”的詩情畫意。

    今天的新四軍紀念林景區(qū),有荷池、翠竹池、柳池、梅池、雙擁潭、桃花潭、梨花潭、杏花潭等水文化景點十多處。上窯山的水滋養(yǎng)著這片樹木,也滋養(yǎng)著游人。

    2006年3月8日,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演講中說:“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fā)展和資源匱乏、環(huán)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huán)境是我們生存發(fā)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tài)優(yōu)勢變成經濟優(yōu)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為黨工作的幾十年,我們經歷了習近平所說的第一、二兩個階段,通過興建新四軍紀念林,現在我們的思想認識也上升到第三階段。

    在建林過程中,對第一階段造成的后果,我們有切身感受。

    新四軍紀念林景區(qū)基本建成后,我們發(fā)現正對著西山景區(qū)是一座滿目倉夷、殘破不堪的魏山,那是三十多年前上窯林場為了養(yǎng)活自身辦小水泥廠,開山炸石留下的“創(chuàng)傷”。在綠意蔥蘢的景區(qū)內,魏山的千瘡百孔更是引人注目,而且山上碎石下滑,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索取資源付出的代價,我們今天就要償還。于是,在新四軍研究會的倡議、會長魏耀民親自協(xié)調下,市林業(yè)局、市國土局、市環(huán)保局、市總工會、市工商聯(lián)、田家庵電廠和民營企業(yè)安徽泉山湖置業(yè)有限公司、東方醫(yī)院集團、山河藥輔公司、豐巖駕校、市萬塑工貿公司、民營企業(yè)家楊厚國先生,都慷慨解囊積極支持魏山的復綠工程。首先在魏山上豎立一塊3米多高鐫刻著“發(fā)揚鐵軍精神打造錦繡魏山”石碑,以表示我們決心。此舉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支持,2014年2月24日,市委組織市幾大班子和市直機關負責同志一行30多人,來到魏山植下魏山復綠工程第一批樹,起到了示范作用。經過3年多的努力,在魏山修建了寬1米,高2.1米,長1234米的擋土墻;修一條寬3.5米,580米水泥路,復土5.24萬立方,共栽植銀杏、廣玉蘭、桂花、羅漢松、女貞等樹苗15500多棵。如今的魏山樹木繁茂一片翠綠。目前還在繼續(xù)實施魏山的修復。

    2015年,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吳超來淮南調研時,看到修復魏山的情況后撰文記錄道:“昔日開山、炸石、辦廠破壞的山林植被,正在逐步修復!

    2017年3月29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

    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都是乘涼者,是包括新四軍先烈在內的革命者栽下的新中國這棵大樹下乘涼,因此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先烈們,這就是我們興建新四軍紀念林的意義之一。

    興建新四軍紀念林,我們又是種樹者,一方面是為了綠化淮南、美化家園,另一方面是讓下一代不忘中國曾經遭受的苦難、不忘中國人民的不屈和抗爭,弘揚鐵軍精神、繼承革命傳統(tǒng)。

    秉承這樣的“初心”,在上窯山興建新四軍紀念林,要把又紅又綠的色彩種植在荒山禿嶺上,紅的是故事,綠的是樹木;紅的是精神,綠的是生機;紅的是熱血,綠的是情思。正如高曙在新四軍紀念林揭碑儀式上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這里既樹木、更育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功在當代,惠及子孫!

    由于有這樣的信念,我們在上窯山栽的樹,都蘊含一定的象征意義和色彩搭配。最初選定的紀念樹的樹種是以銀杏和蒼松翠柏相結合。蒼松翠柏象征革命先烈,銀杏樹高大挺拔,壽命綿長,春夏翠綠,深秋金黃,是受人喜愛的景觀樹和長生樹。

    樹種了還要愛護好。我們到上窯村與村民座談,宣讀新四軍研究會致上窯鎮(zhèn)人民的一封信,與村民們提出八條《護林公約》,讓紀念樹栽得好、留得住、長得大。

    16年過去了,我們把上窯山上植樹造林的工作看成是生命晚年的難得經歷和寶貴財富:“往返上窯山,歷時十六年;行程數萬里,造林為育人。樹木皆繁茂,我等白發(fā)增;付出無遺憾,笑對皺紋深。”

    如今,那些在16年前種下的樹已經枝葉繁茂地挺立在上窯山上,以各種姿態(tài)和色彩成為新四軍紀念林的一道道景觀,成為市民口中的“大氧吧”,能為游人聞香,能為游人吐綠,更能為游人乘涼。

    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吳超在題為《淮南新四軍紀念林的經驗與啟示》一文中總結道:“淮南人民弘揚‘紅色精神’,掀起‘綠色革命’,造就了生態(tài)淮南,讓能源之都又添綠色名片!薄靶滤能娂o念林創(chuàng)新了淮南林業(yè)的發(fā)展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淮南市林業(yè)建設項目主要由政府投資建設的發(fā)展方式,提高了社會愛綠、植綠、護綠意識,極大地加快了‘綠色淮南’的全面推進,綠色富民、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據統(tǒng)計,全市共興建義務植樹基地86處,面積達4.2萬畝。讓富裕與和諧同在,以紅色文化托起‘綠色發(fā)展’,推進區(qū)域的全面發(fā)展、優(yōu)化發(fā)展、和諧發(fā)展,新四軍紀念林是創(chuàng)導者、示范者、推動者。”

    最后,使我們欣慰和放心的是淮南新四軍紀念林工作接力有來人,相信紀念林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它將引領著上窯山的多彩文化,是人們向往寓教于樂的旅游勝地!(單 星 宋長漢 柴慎顯)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lián)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