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11月28日6版
本報記者孫玉寶本報通訊員徐瑞成
“落實黨的十八大,改善民生樂天下;一館三站全開放,資源共享惠萬家;文化活動常下鄉(xiāng),戲劇電影互交叉……”11月19日,記者來到淮南市毛集實驗區(qū)毛集鎮(zhèn)綜合文化站采訪,剛走到大門口,就聽到年過六旬的農民尹傳坤一段精彩的“順口溜”,引來眾人的熱烈掌聲。當天是毛集鎮(zhèn)村民的“文化活動日”,不少村民來到文化站,以板話形式傳頌民生福祉、抒發(fā)幸福感受。
據(jù)該文化站負責人介紹,板話即“快板詩”“順口溜”,有說有唱、夾敘夾議,生動活潑,是當?shù)孛耖g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句子長短不等,純粹口語,念起來很順嘴。在毛集實驗區(qū),村村都能聽到不少由群眾自編自演的“順口溜”。這些“順口溜”生動、簡潔、樸實,回味悠長,內容大多是對民生工程的贊頌。
在花家湖社區(qū),記者見到正在指導演出的毛集推劇研究會負責人朱咸來老人。他也忍不住用快板詩的語句說唱了一段:“民生工程暖人心,每條每項是真經;黨的政策送下鄉(xiāng),干部是群眾的貼心人!
毛集實驗區(qū)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該區(qū)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啟動民生工程,共實施了35項,涉及教育、文化、醫(yī)療、救助等許多領域。為了創(chuàng)新民生工程的宣傳方式,區(qū)里鼓勵和提倡廣大文藝愛好者和農民自發(fā)創(chuàng)作“順口溜”,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民生工程的政策要點、實施范圍、補助標準、責任主體、管養(yǎng)要求,以及民生工程給群眾帶來的實惠等。
據(jù)了解,毛集實驗區(qū)僅2013年民生投入就占全區(qū)財政總支出的近80%,從最初解決“生活難、上學難、看病難”,提升到目前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等問題,逐步縮小了城鄉(xiāng)差距,推進了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贏得了當?shù)乩习傩盏钠毡闅g迎。正如一首“順口溜”說的:“百姓需求面擴大,資金都由財政拿;惠民工程人人夸,農村不比城里差!